首页 -> 2003年第9期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张瑾琳 裴春雪
不同形式的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七大题是话题作文,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审视材料
从话题作文进入高考试卷以来,一些同学程度不同地轻视审题,认为只要在这个话题内就行。2003年的作文题目,应当可以给大家一点警醒。
材料选自《韩非子·说难》,是被大家称作“智子疑邻”的那一段,并且以白话文的面目出现: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老人偷的。
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墙淋坏了”有相同看法:“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这是材料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抓不住材料的要害,就会偏离题意。
2.揣摩导引
命题人对材料的认识,往往就包含在导引语中,揣摩清楚导引语,就能抓住命题人的命题意向。
2003年的导引语是这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47是什么样的关系47请就“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引导考生联系现实,进行相似联想,从而丰富写作材料,深化文章主题。“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一个转折,把寓言的寓意拓展开去:“智子疑邻”有失理性,有失公正,有失实事求是;那么相反的想法、做法就理性、公正、实事求是吗?
另外,导引语中出现了两个问号,看起来是两句,其实只有一问。想想看如果没有关系,第二句还有意义吗?文章恐怕就不好写不下去了。
3.重视[注意]
[注意]是作文题目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尽管有很多“保留项目”,但我们也不可马虎大意。在2003年的[注意]中,增加了往年没有的一个新提示: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从“话题”作文进入高考试卷以来,大家对试题中所给材料的使用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可以作为引出主题的材料,也可以作为论据出现;有的说那就成了给材料作文了,试题中所给材料只是用来引出话题的,考不能在作文中使用。2003年的[注意]把试题中所给材料的使用权交给了考生,既明确又开放,打消了学生写“话题”作文不敢用所给材料的顾虑。
今后的[注意]中将会出现什么新条目,大家应该擦亮眼睛看仔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