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怎样做好现代文阅读题

作者:谷震需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按阅读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三类,即科技类文章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其中前两类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在第Ⅰ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后一类侧重考查鉴赏能力;在第Ⅱ卷,主要采用简答题型。
  无论做上述哪种阅读题,读懂文章都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试题从文章中来,测试的目的就是考查你是否能够读懂文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试题涉及的细节的理解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因此,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认真读进去,不能走马观花;既要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着眼整体理解局部,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利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力,留心文中的重要语句和段落,迅速而正确地抓住它们,不能泛泛读过,不得要领。虽然考场上时间宝贵,但在读文章这关键步骤上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下面分类举例谈一谈具体问题。
  
  一、科技类和社科类文章的阅读。
  
  这两类文章,阅读时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一般是获取、理解和加工文中的信息,也就是学习和掌握文章中所含有的知识。能不能准确地辨别、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能不能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析综合,是做题的关键。做题时需要牢牢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读懂原文,二是读懂选项,抓准各项之间的根本区别,三是把选项和原文作对照,从而确定答案。请看下面例题和解析。
  [例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作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会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种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的革命。
  1.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解析)把A、B两项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其区别在于对额外特性产生缘由的表述。A项认为是移植了其他生命体的基因,B项认为作物本身能够产生额外基因。原文第一段明确指出,“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新的特性”,而“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所以A项正确。(可见抓准选项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方法。)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人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B.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解析]统观画线句所在的全段,是说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环境有危险,而这里所说的“环境”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空气污染”等等,而是指作物的生长环境,如虫害、野草等等。根据常识,害虫对农药的适应性很强,对这类作物分泌的类似农药的“雾剂”当然也可能会迅速适应,因而变得“更难对付”。所以A正确。B项误解了“环境”的意思和“雾剂”的作用,是因为没有读懂文章。(可见,在整体把握原文和有关段落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有苯概念和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科学、生活乃至各方面的常识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的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解析]从原文第二段看,提高作物抗病毒能力的研究并未完成,还在继续试验,B项正确。A项与B项互相矛盾,A项错。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只是专家们所“担心”的一种“可能”,C项把这种可能当成了必然,C项错。至于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原文第二段并没能排斥“增产”,而是说“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也就是说,目的“不只是”增产,D项却把“不只是”偷换成了“不是”,所以D项也错。(可见,认真读了原文还不够。为了考查的需要,在选项的设置上往往做一些“逻辑游戏”,我们在做题时,也应该作必要的逻辑思辩。)
  [例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予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速度也会降低。
  B.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解析]原文说,光穿过材料时速度降低的原因是“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根据这一道理,则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当然也要跟铷原子相互作用,从而降低速度,所以A项的推断是正确的。原文说,由两束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长很长的光”,其传播速度要比原先两束光慢得多。由此可知,波长长的光,传播速度慢;波长短的光,传播速度快。紫外线的波长短,其传播速度应是比较快的。所以B项的推断是错误的。这种“推断”题难度大些,它不是从原文中直接获取答案,而是要从原文中找到推理的前提,并由此推出结论。这就要求前提把握准确,推理符合规则。
  社科类文章阅读与科技文阅读道理基本相同,不再举例论述。
  
  二、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种类很多,而在高考第Ⅱ卷出现的,至今只有散文一种,命题形式有填空、简答和多项选择。文学作品跟科技类、社科类学术文章不同。后者表达的是客观事实和规律,前者表达的是主观思想和情感;后者体现科学性,强调准确、严谨,前者体现文学性,要求生动、形象;后者在写作、阅读时,主要使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