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怎样做好现代文阅读题
作者:谷震需
用逻辑思维,前者在写作、阅读时主要使用形象思维。了解了这些区别,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概念、术语变成自己的切身感受。平时从书本上和老师那里接受了诸如象征、对比、比喻、衬托等概念,但对其内涵把握不一定准确,对其作用体会不一定深刻。不要把它们仅仅当作概念来接受,要用心去感受它们,领会它们,直至把它们变成自己的阅读经验。
2.学会全面理解,整体把握。透视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察作品的思想倾向、感情基调和艺术风格,从而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
3.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有时自以为读懂了,其实不一定真懂。思想清楚,才能表达清楚;认识准确,才能表达准确;理解透彻,才能表达透彻。如果真的懂了却表达不好,那就是表达能力的问题了,那就要字斟句酌,反复练习,力求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
[例三)阅读《樟树选》一文,完成文后各题。
樟树赞
茹志鹃
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③这是两棵樟树。
④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⑤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阴凉特大。
⑥这是两棵树阴很大的樟树。
⑦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⑧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⑨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这是两棵阴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1.英雄树花大花红却难以观赏的特点象征了一种___的思想作风;樟树躯干不高而阴凉特大的特点象征了一种____的情怀。
[解析]第一空应是“自尊自大,脱离群众”(意思对即可,下同)。如果回答“华而不实,脱离实际”是没抓准要害。因为它难以观赏是由于高而不是由于表里不一。如果回答“雍容华贵,超凡脱俗”,(是感情色彩不当,实际上也是理解不准。)原文很明显是把英雄树作为樟树的反面而加以贬斥的。第二空应是“不图名利,造福人民”。如果回答“洁身自好,乐于奉献”,是根据不足。“洁身自好”与“躯干不高而阴凉特大”无关,可能是受了下文“不招虫”的影响。如果回答“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则不但意思不够准确,而且(词语不能衔接。)“平易近人”是作风,“虚怀若谷”是品质,都不能与后面“的情怀”相搭配。
2.文中不厌其详地描写石榴树上害虫的种种劣迹,意图是什么?
[解析]答案应是:“为了说明樟树不招虫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回答“为了说明害虫侵害树木的能力极强”,那是回答问题角度不对。作者意图在于写樟树,写虫是为了反衬樟树,所以应从树的角度回答。如果回答“害虫如此猖狂,樟树却不招虫”,那只是摆出了思考过程,而没有写出结论,是(以思考过程代结论。)
3.文章分哪两方面写樟树不招虫的特点?
[解析)答案应是:“①拒虫能力来自本身;②拒虫能力永久不变。”如果答成“①不用喷药就能拒虫;②来自本身的拒虫能力永久不变”,那是(分割不清。)②中包含了两个方面,①是对其中一个方面的重复。
做文字表达题很容易发生偏误,上面分析了几种常见的错误。应该注意(审清题意,找准句段,根据原文,抓住要害,对准角度,正确表达,还要做到褒贬恰当,语句通顺,前后衔接,分割合理。)
”
最后强调一点:语文没有公式,上面只是提出阅读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却不是阅读和做题的万能钥匙。真正获得阅读能力还要靠每个人自己的阅读实践,但愿本文能在同学们的阅读实践中发挥一点指导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