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8期
文学欣赏摭谈
作者:喻莉娟
内在原因。但从作为文学艺术作品讲,诗歌阅读中能给人以“美感”,却不是“思想”本身所能够达到的,而是它的艺术形象魅力所产生的,显然,这首诗的魅力主要产生于它的整体形象。
我国古人的审美大都能从整体上非常准确地感受到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的风格特征。他们对一些著名文学家的风格概括,就特别注重整体风格,为我们今天的欣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如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韩愈之峭拔、苏轼之豪放,这种准确的、整体的直觉把握,不但有助于领略每部艺术品的独特的形式之美,也能透视出每位艺术家的独特的内心世界。宋代严羽所说的欣赏艺术品时的顿悟,正是对艺术品的整体直觉透视。一个欣赏者只有努力培养这种欣赏中的整体意识,从最直接的感受上培养自己的欣赏能力,才能在欣赏中获得准确而深刻的审美发现,才能在欣赏过程中使欣赏对象对欣赏者的能力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作用。
四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作品创造欣赏者,因此欣赏者需要对欣赏对象——艺术品有所选择。《阳春》《白雪》所造就的欣赏者,与《下里》《巴人》所造就的欣赏者是大不一样的。能够欣赏《阳春》《白雪》的耳朵,不难听出《下里》《巴人》的粗劣;而听惯《下里》《巴人》的耳朵,就难以见出《阳春》《白雪》的美妙。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艺欣赏时,一定要选择最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古人对这一点早有总结——“取法乎上”。
在艺术上有定评的优秀之作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典范意义,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上”品,定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学欣赏能力。例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在唐诗中孤标独秀。反复欣赏李白的诗,待对其风神韵味有了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后,再去欣赏同类风格的作品,对作品的优劣、深浅、高下,自然就能清楚认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权衡之下,我们的欣赏能力自然高出一头。
再有一类,熔铸众长,能“兼人所独专”,具有多方面的典范性,所谓“大家之作”。杜甫的诗就被前人推为“大家之作”。王安石赞誉杜诗:“悲观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白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所以杜甫之后不少有成就的诗人,都是以杜诗为典范,从中汲取养分,甚至还形成了独立的诗派。
这一点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一事中,作了最好的解释。《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因见宝钗、黛玉等结社吟诗十分有趣,便动了非常强烈的念头,读了《剑南诗稿》里两首闲适的小诗,很有些喜爱,对黛玉说:“我只喜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切有趣。”黛玉便给他指出写诗要“学慎始习…‘取法乎上”的道理:“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人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正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庚(信)、鲍(照)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这里黛玉所教香菱写诗,首先就是要欣赏好诗,“取法乎上”,在这样的基础上反复欣赏体会,激发自己的审美要求,并按照美的尺度来塑造自己,进而进行写作。所以选择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为欣赏对象,不单是为了审美需要的满足,同时对欣赏力的培养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这一点歌德认识很清楚,爱克曼这样记录了歌德对他的教导:
他(指歌德)在每类画中指给我看完美的代表作,使我认识到作者的意图和优点,学会按照最好的思想去想,引起最好的情感。他说,“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所说的鉴赏力。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咸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赏优秀的作品,从欣赏中掌握美的法则,从根本上提高欣赏力。这自然是因为优秀的艺术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很好的,而且二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但我们还得指出,强调这一点,不等于就限于这样一个区域,相反,应扩大欣赏面,因为好的东西总是少数,而且好与不好也是相对的。只有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的“观千剑”就可以比附为我们要阅读、欣赏大量的作品,不断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最后才能“识器”。在前例黛玉教香菱学诗中,也讲到这层意思,在熟悉王维、杜甫、李白的大量作品后,还要学习体会陶、应、谢、阮、庚、鲍等人的作品。也就是欣赏中除了“精”以外,还有一个“广”,如此才能达到提高欣赏者的欣赏能力的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