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科技知识分子——决定未来的中坚

作者:李靖炎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付给科技知识分子阶层的工资通常远高于付给体力劳动工人的。体力劳动者对此是不满的,他们并不了解资本家对于科技知识分子的剥削实际上远远地高于对他们的剥削。他们也不了解科技知识分子阶层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今天比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实在是高得太多。正是由于这种不理解,他们一旦掌权后,必然会以平均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科技知识分子的工资问题,而不会让科技知识分子的工资高出他们自己的工资。而这就不免会挫伤科技知识分子们的积极性。
  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职业本性上来说,他们是永远也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的,总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这也就会使生产方法不断地改变,劳动生产率不断地提高。这恰好符合于资产阶级不断追求更高的利润的要求,因此资产者对此大加支持鼓励。然而从产业工人的职业本性上来说,却更倾向于保持生产方法的现状,对于会造成生产方法上的巨大改变的新技术,通常是不会有强烈的兴趣的。2003年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人的大罢工,目的在于反对资方安装使用先进的设施,因为那不仅会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劳动方式,而且威胁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和他们已经得到的利益。产业工人的这种职业本性,看来特别适合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过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者可以为产业工人提供一种具体任务明确,而又没有竞争的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这种体制虽然大大妨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却从未受到过产业工人的抵制。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起初都有过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例如30年代的苏联。但是为什么这种高速发展持续不下去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最初的起点太低,所以只要把比较先进的生产方法横向地推广扩展,就能够取得辉煌的效果。但是一旦这个横向扩展时期基本结束,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完全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时候,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内在缺陷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因而使得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时,苏联却越来越落后了。这当然不是由于什么“变修”所致,而是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妨碍科技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种种严重问题。
  
  三、科技知识分子阶层是促使未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后的新社会的主导力量
  
  对20世纪的实际作一个粗浅的总结,就可以看出,19世纪的各种派别的社会主义者,把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看得太简单容易了,也把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发展的能力看得太低。他们普遍地把19世纪前期西欧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看作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后来的历史却指出并非如此,而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状况却是由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的残余所致,即由于资本主义不够发展所致。如今,不仅当年的悲惨状况早已消除,连城乡差别等三大差别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被消除。如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以产业工人为主的共产党的活动已经普遍沉寂下来。那里的产业工人对于建立专政型的工人国家已经没有多大兴趣。20世纪的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状况并不太吸引人。反之倒是各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政党多年来的努力,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见成效。这些不争的事实正在迫使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痛苦地重新认识世界,迫使他们超越过去的教条化了的认识。
  其实,马克思早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就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迄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依然还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加速度地发展着,因此迄今资本主义还是“决不会灭亡的”。反倒是19世纪与20世纪的许多革命者错估了形势,误以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垂死的阶段。到21世纪末,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框架内,也未必就不再能发展,生产力也未必就会停滞不前。反之,倒是在如今的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种“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萌芽却正在不声不响地悄悄地发展着,未来的资本主义后的新社会似乎正在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向社会主义革命家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似乎是无解的难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中间究竟有哪一个阶级或阶层,在夺得政权以后能够取代资产阶级而继续高速地发展科学技术,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当年把希望寄托在工人阶级的产业工人阶层身上。然而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却似乎使这种希望落了空。实践证明,即使没有资本家,产业工人也能持续地进行大生产并加以发展。但是他们对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不像资产者那样有狂热的兴趣。他们也不能像资产者那样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那样重用科技知识分子。最后的结果只能证明他们无力真正取代资产阶级。
  在当今的世界,实际上只有两个阶层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大、中资产者,和工人阶级中的科技知识分子阶层。大、中资产者的先进性正在于他们认识科技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重用他们。这也正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和生产力能够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在19世纪的西欧,科技知识分子阶层已经出现。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在那里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不仅科技知识分子们的劳动受到资产者的高度重视,科技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也受到了资产者的全力支持。资产者有足够的眼光和魄力重用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同样作为雇佣劳动者,科技知识分子的生活与社会地位却高出普通的体力劳动工人甚远。其必然的后果是:1、科技知识分子们对于当时的各种工人运动态度冷漠;2、产业工人阶层对于他们的歧视,根本不承认他们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这就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根深蒂固的歧视科技知识分子阶层的老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不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往往表现得特别强烈和恶劣,虽则这些党最初全都是由左翼科技知识分子倡导创建起来的。这也是我国解放以后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左”的歧视的一个国际历史性根源。
  如今看来,世界工人阶级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幼年阶段和以科技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导力量的成熟阶段。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正处于两个大阶段之间的过渡。
  在工人阶级的幼年阶段,科技知识分子阶层积极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努力,这其实也正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而他们中先进的左翼则为启发工人阶级的自觉而斗争。此时整个工人阶级的阶级实力极其不足。如果此时他们因特殊的历史地理机缘的偶合而夺得了政权,就只能靠专政的手段方能加以维持,虽则专政难免会带来系列弊端。历史的经验表明,1、此时产业工人必须尽力争得科技知识分子的支持,依靠他们进行建设;2、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以便利用它们的强大活力,并减轻国际资产者的敌视;3、韬光养晦,打破封锁,向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学习;4、如系不发达国家,要积极进行民主革命任务的补课。此时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决不可少的。
  等到工人阶级发展到了以科技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导力量的成熟阶段,工人阶级的阶级实力大增,各方面都不亚于资产阶级,那时他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把社会推向资本主义后的新社会。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