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在活动中求和谐 在和谐中促发展

作者:汪玉兵




  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全校800多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总结出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太主动,学生学习太被动;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由于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好等,这些都是致使新课改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学生对活动类课程更感兴趣的特点,我校正式启动了活动化教学课题实验。课题组全体人员通过系统学习和协商、探讨,从六个方面来具体开展了“活动化教学”。
  
  一、社会实践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参与了社会、服务社区、理解社会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一般实施过程。
  (1)确定社会实践的内容。①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比如,为了改善目前部分学生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徙步50里远足晓坪水库的社会实践活动。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和设计内容,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选择。③注重本土性。课程内容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以充分反映学校和地方特色。④注重整合学科教学,以体现各学习领域的融通。选择的内容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又要突出本课程领域的实践性,使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有机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
  (2)确定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15名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要求有完整的活动方案。
  (3)确定社会实践的方法。如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宣传等。
  2.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解决,任务的完成,产品的制作等,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
  (2)与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不同,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科学真理和结论,因此,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常常需要反复尝试。
  (3)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无论是问题的思路、解决的途径,还是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可设置框框,而应使学生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创造。如针对我镇的香菇种植,安排学生到菇农家里进行深入调查等。
  
  二、欣赏类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理念、新思路,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把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情感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使他们确定道德的自我发展目标,并产生内化,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事实证明,这在新课导入环节比较适用。
  1.一般实施过程。
  (1)确定欣赏内容。欣赏内容要紧紧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最好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又在课堂学习中理解和接受较困难的内容,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由于本地很少爆发灾害性地震,所以学生对于地震的破坏性以及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逃生、自救等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使学生“亲临地震现场”,感受它的惨烈,并掌握在地震中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2)确定欣赏时机。这就要视教学目标而定,如作为补充资料的内容,可放在新课结束之后;如单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可做导入新课的内容;而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则可适当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3)确定欣赏的规则、要求。要按时、有序地到指定场地去观看,且要做到文明观看,不哄闹,对乱吵乱闹、影响他人观看的小组和个人应给予批评。此外,在欣赏时还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去观看,并积极思考,观看完后写出观后感。
  2.注意的问题。
  (1)教师一定要选好内容。
  (2)欣赏一定要有目的。教师一定要明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为了解决教学的难点。
  (3)欣赏活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不能让它泛滥成灾。要用得巧,用得妙,用得精,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表演类
  
  表演,包括小品、角色扮演、课本剧综合等,是一种学生十分喜爱的形式,它不仅观赏性强,可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欣赏,而且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根据一段情境参与角色扮演。
  1.一般实施过程。
  (1)精心选材。表演最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如脱离了教学,纯粹的娱乐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因此,表演首先要为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服务,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次,表演要易于表现,并贴近学生的心理。①书中取材。教材中有许多小材料都可以加以利用。②在学生熟悉的事例中取材。如讲到中学生性格要合群时,可运用小学语文中大雁南飞的故事作表演。③老师自己编材。要想有好的表演效果,就应按照课堂的思路,体现教材内容,并最好选择自编。
  (2)精心编排。好的剧本需要好的导演与演员的默契配合才能成功,同样,好的表演也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配合。因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①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学生一开始对小品的理解仅局限在好玩而已,还不能恰当地表现内涵。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亲自监督、示范,使他们对表演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②学生需要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会对表演形成一定的抽象认识。
  2.注意的问题。
  (1)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自身的主体性,并激发起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从而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2)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而突然有进步的同学,教师更应注意正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信心,继续努力,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3)尽可能扩大学生的活动面,争取多人参与表演,否则就会导致多数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
  (4)表演的内容要适宜,应尽量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具有较鲜明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每次表演结束后,教师都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6)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必须做到少而精,真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游戏类
  
  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等游戏,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学习中比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1.一般实施过程。
  (1)确定竞赛的内容。竞赛内容应选择基础性、核心性的知识,以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面,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确定竞赛的对象。竞赛活动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按性别分组竞赛,但多数应依学生的成绩和基础分类进行竞赛,以体现出可比性。同时,还应多使中下基础的同学参与竞赛,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数同学达到基本要求。
  (3)确定竞赛的时机。上新课时,一般在课堂小结时进行;在复习课时,竞赛的频率要多一些,一般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尾这三个时间段进行。
  (4)确定竞赛的规则和要求。
  2.注意的问题。
  (1)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8人,并推选出一名小组长。每个小组都可以给自己命名。
  (2)比赛题目的设计:竞赛题目分必答和抢答部分,抢答题目以考察识记内容为主,题目设计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
  (3)积分统计及奖励:每节课都要把比赛的积分情况公示在黑板上,并对获胜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个人颁发小奖品予以鼓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