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在活动中求和谐 在和谐中促发展
作者:汪玉兵
五、交流类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有助于他们在思考和交流中学到知识,从而培养用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活动在思品、地理课教学中使用较多。
以辩论为例,首先要确定辩题。在确定辩题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可辩性。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辩题。
(2)公平性。即辩题双方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一边难一边容易的情况,而是基本公平。
(3)可听性。即不仅要从辩手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使学生听完辩论之后有所感悟。
(4)指导性。即辩题能够对辩手、观众在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或某一方面的正确导向作用。
六、动手制作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获得广泛的体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1.一般实施过程。
(1)在动手制作前,要先让学生明白所要制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制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但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模仿,从而限制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指导学生从具体的制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思品、历史、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学生进行了具体制作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思品、历史、地理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
2.注意的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做精要评价。
(2)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否则,学生的探索和发现就可能流于形式,从而无法全面地获取知识。
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变学生由三个一(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脑)的呆板式教学为三个动(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式教学。
这项研究开展四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感兴趣的学生人数由34.1%增加到95.12%。80%以上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强烈,整体素质也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中会统三考成绩、各级各类比赛均居同类学校前茅。真正达到了在活动中求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的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