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班级管理中非权力影响力重视不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作者:广少奎 魏潘红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非权力影响力不是由职位派生,更不是靠行政命令发生作用,而是其自身的各种因素,诸如品格、知识、才能、情感等主体素质决定和产生的。这是为班级其他成员所认可,以潜隐的形式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一种力量。非权力影响力作为一种内在感召力,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也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它比权力影响力更持久、更有力,能够使管理者的整体影响力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一、非权力影响力重视不足的原因分析
  
  毋庸讳言,当前,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非权力影响力重视不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我们认为,班级管理者之所以对非权力影响力重视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 效用认识的不足
  在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有些班主任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以“权”为重,认为班级管理就是面向学生用“权”的,只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些班主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引导学生如何应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上,对非权力因素所能够发挥的效用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家长制作风相对严重,班级管理方法简单,习惯于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此类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固然守纪、顺从,但也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
  2. 传统因素的制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人治传统、官僚主义和大一统等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管理”往往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管理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活动;管理者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有权威、有地位、有才干、强于普通人。这种观念常常不仅为管理者所认同,不假思索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中,而且也为被管理者所接受,从而逐渐产生对管理者的服从感。在此背景下,加之受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相信“严师出高徒”,信奉“爱之深,责之切”,过于注重权力因素的使用,向学生生硬地、不讲求方式方法地推行统一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诸如怎样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班集体怎样发展等问题,都由班主任一人决定、做出决策。毫无疑问,这种管理方式把本来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班级管理工作简单化、表面化、模式化,没有充分重视非权力影响力巨大而持久的作用。
  3. 现实环境的影响
  目前,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教育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中小学中,重考试、重分数、重名次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在此环境的影响下,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班主任往往过于重视学校的需要,强调对学习任务的管理,偏重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严格控制,偏重于确定学习目标、下达学习任务,偏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指导、监督、检查、总结、评选等等。这种过于注重学习任务需要,忽视班集体风格建设和学生个性需求的管理模式,同样将管理者本应具有的非权力影响力弃置一旁,有违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4. 评价体系的滞后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学生在语言、数理等方面的发展,忽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过于重视班主任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在评价的功能方面,过于重视其甄别和选择功能,忽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功能。这种评价体系偏重“管”的色彩,班主任缺少与学生足够的沟通和对话,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参与;班级管理还囿于班主任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提出问题,而缺乏内省式的自我反思。家长、社会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往往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一个班级及其班主任,这就导致班主任过分注重运用权力影响力来强化班级管理,忽视了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中加强非权力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班主任如何才能有效发挥非权力影响力,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增强相关理论认识
  (1)管理学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只重工作任务需要,忽视人的需要和环境因素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权力因素的实施,已不符合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关注的是管理活动中的人,特别是人所独有的“心智活动”,注重通过管理实践使人自身得到发展。它确立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同时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束缚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受感情影响的。人与人之间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一旦有了亲切感,相互之间的信赖感就会加大、影响力就会增强。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科学,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肯定人具有高于动物的心理潜能。班主任作为班级权力的掌管者,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会思考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活动不能仅仅靠强权维持,而应该靠融洽的交往、亲密的感情来推进。非权力影响力正是这种要求的必然体现。
  (3)伦理学理论。伦理学作为研究道德的本质、起源、发展、特点、功能、作用,以及道德原则、道德方法、道德范畴等等的一门社会科学,既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乐于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止端庄、仪表堂正、自重重人、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及知行合一、积善成德、见贤思齐、自察内省、律己宽人等等,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应具有的规范和修养,更是对班级管理者的基本要求。非权力影响力正是基于这一要求提出的。它要求管理者正人必先正己,率先垂范,表率群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权力影响力正是基于伦理学的基本思想,要求班级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行为、素养和表现来树立典范,带头实践,以此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人际关系理论。非权力影响力能否在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关键还在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非权力影响力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产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非权力影响力的源泉,也是非权力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比之下,以往单纯依靠权力因素推行的强硬的管理方式忽视了人际关系的潜能,低估了人与人沟通的感情力量,这是很多管理活动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的根源所在。从根本上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确保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5)社会控制理论。传统控制观念认为,控制者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被控制者处于被支配地位,二者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现代控制理论则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控制者权威只有为被控制者接受和承认时才有意义。在社会控制理论看来,控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刚性控制,或曰强制性控制、法规性控制,是把被控制者完全置于被动地位的控制;一是柔性控制,或曰非强制性控制、道德性控制,是充分体认被控制者的权利、地位、尊严的控制。要使班级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其非权力因素的诱致性效应,实施柔性控制。这种高超的技艺所产生的成效可能是隐性的,并非立竿见影,但它产生的影响则是持久和深远的。
  2. 注重提升自身素养
  (1)品德崇高、作风务实,是班主任素质结构的一大要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对班级管理同样适用。万事德为本。班主任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扎实的工作作风,用自己模范的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才能把班级管理真正抓好;只有敬业爱业,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此,班主任要时时注意自身的道德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自身的品德、学识、能力、情感等非权力因素会形成一种影响力,对班级管理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以说,品德崇高、作风务实,不仅是班主任管好班级的必备条件,也是其素质结构的一大要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