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指向和课程模式

作者:孙凌毅




  
  二
  
  为了体现教育实践职业志向培养、职业性情养成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功能,创设实践教育实践的“真实环境”,即“现实的、情景的、过程的、体验的实践环境”,是提高教育实践功效和价值的关键。我们应打破过去高等师范院校封闭性,学术性的束缚,与小学联手,合作研究,共同发展,与小学建立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和合作发展学校,在此基础上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新的课程模式:
  (一)名师授课制
  名师授课是高校普遍采用的特聘教师学术交流形式。但这里所指的名师,是小学界的名师。小学里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等一批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的知名教师,是我们师范教育的宝贵资源,是难得的高级职业规划师,聘请他们走向师范教育的讲台,是为教育事业奠基的工作,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名师授课制”,是把受聘教师用系列专题的课程形式固定下来,每位教师承担一个专题,每周安排两个半天集中授课。所有受聘名师形成一个团队,授课专题从教师品德到班级管理,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教学研究到课程开发,从教师生涯到家长社会,全面而现实的介绍小学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这种授课方式,必将以其生动的教育案例,鲜活的教育智慧,具体的职业指导和个人的人格魅力解师范生做人之惑,授准教师以为师之道。在小学名师的现身说法中,学生们一定会体悟到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名师授课,对师范毕业生职业性情的养成和职业志向的培育有着独特的效应,这是高等师范院校本校教师难以替代的。
  (二)小组进校制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小组”和“进校”。“小组”是指把一年级的师范学生按8至10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组成固定的小组,然后为各小组指定固定的小学为其实践基地。“进校”是指在校师范生直接到小学随班听课,随班活动。小组进校制的最大特点是师范生每周有一到两次去小学指定班级协助工作的时间,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观摩学习过程。通过制定较为系统的观摩学习计划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名师指导下,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小组进校制的最大优势是师范院校与小学因名师而联系起来,师范院校与小学的“合作发展”有了实际的内容:为培养合格师资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研究。小学名师一般都是小学的负责人,接受实践小组并分配到具体班级,指定专人担任指导是完全可行的。小组进校制最可行的理由是时间可以保证。把每周专题讲座的两个半天与每周进校观摩的半天三个时间段打通使用:如果外聘授课教师因工作原因需调整授课时间,便与小组进校时间对调。如果某一周外聘教师不能来校,实践小组也可集中到小学去做调研。这样在课表排定的前提下,具有了较大的灵活性。
  (三)长假调研制
  在名师授课制和小组进校制实施的前提下,把暑假、“五一”和春节等长假时间用于师范生学术训练,完成毕业论文的调研工作,是十分有效而可行的教育实践形式。
  长假调研制与师范院校原来的社会实践不同。原有的社会实践是学生社团规定的任务,与专业调研联系不紧,也没有明确的调研任务。实行长假调研制,是师范生在接受专题讲座和系统观摩小学后,让他们回到当地的小学作比较式的调查研究。他们对小学教育有了非常直接的体验和感悟,再回到母校或农村小学,就有了一个观照的对象,有了参照的范式。虽然长假期间没有学生上课,但他们可以利用小学观摩的经验,对家庭所在地学校教师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国家鼓励师范生到农村任教,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让来自农村的师范生把城乡农村学校进行对比观察研究,既能看到差距,也能深切感受到农村教师的艰辛和奉献精神,对师范生确立职业志向可以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
  (四)实习分段制
  实习分段制是指把教育实习分为先集中实习,后自主实习的分阶段管理模式。由于我们有了“小组进校制”实践过程,可以将原来的教育见习取消,把三年专科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四年本科的第七学期全部用于教育实习活动。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先将实习生集中起来分组派到学校所在城市最好的小学去实习一个半月,让实习生受到严格规范的训练,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前沿状况,同时可以得到优秀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从而对小学教育有一个正确完整的规范认识。集中实习结束后,应该有一个回校休整的时期,这个期间应完成毕业论文和教师资格鉴定活动,并交流实习体会,作好离校准备。最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实习:自主实习。自主实习其实就是自主择业的过程,把实习与就业单位的试用期相结合,既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也保证了试用的质量。实习分段制最适合于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因为签约所限,免费师范生必须到签约地就业,而把实习过程分为城市集中实习和农村签约地择校实习两个阶段的“实习分段制”,很好地满足了保证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就业的办学要求。
  新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框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建立在对教育实践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框架实施,必将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重组,必将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改革和完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