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傅越峰
一、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的预案
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就课堂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为前提,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预设的过度量化、精确化,会束缚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抑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阔性,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弊病也容易如影随形。因此,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的。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所以教师的预设应该“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预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在预设时要树立“丰满与留白”的理念。就如宋代画院考试夺魁的一幅画“深山藏古寺”,就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整幅画根本没有画什么古寺,而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却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同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学会运用“留白”的艺术,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平台。实践证明预设留白、适度模糊,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组合和建构文本,有助于语文教学体现其独特的魅力。
二、挖掘课堂教学动态的生成点
1. 生成源于自然状态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课时,学生在探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所说的‘一滴眼泪’是滴怎样的泪?它在文中折射出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联想丰富,有的学生认为那是感激之泪,有的说是自责之泪,有的说是悔恨之泪,有的说是觉醒之泪。
在探讨“伽西莫多受刑和爱斯莫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的两个场面围观的人群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马上找出了文中围观者的表现。这些围观者开始对伽西莫多诅咒、嘲笑、向他投瓦片。在爱斯梅拉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后,文章写道“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有些学生提出了疑问“文章前后是否矛盾,这样写是否合理?”。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看起来围观群众前后的态度十分的矛盾,而且变化比较突然,但这样描写还是合理的。并从文本中找出依据,一方面,群众的嘲笑、侮辱伽西莫多,是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作者充分描写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昧和缺乏怜悯同情心”,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这既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有的认为不合理,观众不是真的被感动,人们喊的“好极了”,这是在起哄。有的学生联想到了鲁迅作品中的“看客”。这样又生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的比较”。有的学生谈到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一文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那些中国人,还有那些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中国人。有的学生还谈到了鲁迅的《药》一文中的“看客”,那些潮一般涌向前观看杀害革命者的没有革命觉悟的人,那些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那个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的华老栓。又有学生联想到《祝福》中的那些寻来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后满足的走了的老女人,她们以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学生通过比较认为,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相对来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进而学生又深入到对人性的美与丑的问题的探讨,又生成了新问题。之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的“人性的美与丑”的话题展开讨论。这样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使课堂生成精彩不断。
2. 生成源于大胆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学贵有疑。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质疑中走向文本、走向同学、走向教师。
在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时,教者在备课时预设了很多问题,准备在上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但后来又改变了想法,决定让学生提出他们想解决的问题,因为课文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上课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最想解决和最想了解的问题。出乎教者的预料,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备课时设计的问题,有很多有意义的问题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这样学生也生成了探究性的问题。学生提问举例如下:问题(1)什么是“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问题(2)除文章之外,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分别说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例子。问题(3)为什么说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问题(4)“财富”和“包袱”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5)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通过讨论,学生共同探究,解决了问题。
3. 生成源于独特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具有可塑性、潜在性、发展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的思想从狭隘、肤浅走向全面、深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学习张洁的《我的四季》一文时,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生找出文中作者对人生感悟富有生活哲理句子后,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欣赏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欣赏的理由。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师生一起谈体会。附师生交流示例:
示例1: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了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学生体会: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当你遇到厄运时,如果你选择了知难而进,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自信心和耐力将会大幅增长,即使厄运再次“光临”你的人生,你也有了克服的经验。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斗争,成为生活的强者。(程雅颖)
示例2: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学生体会:一个人的付出,只要他自己认为是值得的、无怨无悔的,那就可以了。就像做一件事,只要我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做了,即使完成的不够圆满,在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你并没有失败,你很棒!在我付出艰辛中,那种成长的经验是无价的,不要只看重结果,过程远远大于结果。(金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