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傅越峰




  示例3: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教师体会: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魏青刚那样在别人有困难时助人一臂之力,像李春燕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像青岛“微尘”那样,微乎其微,大爱无声。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
  示例4: 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
  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一把衡量自己的量尺。那尺子的刻度只有我们自己清楚。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人生经历了什么,不知道你的苦与乐。所以只要我们对自己无悔,对他人无愧,认真对待人生中的每一天,我们也不必用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是值得或不值得。一切的一切,只有作为亲身经历过的自己才最清楚。
  4. 生成源于生活的积累
  语文学习要做到课堂生活化、生活学习化,课内与课外相联系。借助文本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调动生活积累,使学生生成一种源于生活,不同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创作想像中生成。
  在学习了《安妮日记》一文后,学生为这个美丽的少女的离去而痛心,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教者提议大家能为安妮做点什么,最后大家建议每人为安妮写则墓志铭。摘录部分学生墓志铭:①你弱小的身躯所包含的绝不是你这个年龄所应有的,你是痛苦、勇敢的化身。②请不要喧哗,安眠在这儿的人生前渴望和平与安详,现在也如此。③她将永远欢笑,来弥补她所饱尝的孤寂;她将永远自由,来弥补她曾失去的海阔天空。④这儿并不是她生命的终点,她的生命在她的日记中延续。⑤埋在地下的是她的身躯,投向天空的是她的胸襟。学习文本,学生的情感被调动,学生通过墓志铭这种形式,表达了对这位犹太少女的最深切的悼念之情。
  
  三、动态生成的途径
  
  1.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以学定教
  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学应以学习者即学生作为焦点。我们的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必定呈现多变性、丰富性、复杂性,课堂是生动可变的而非一潭死水。因此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
  2.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体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过程,这种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巧妙引入话题,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抒发己见。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教师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要宽厚对待学生的纯真,睿智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情感的迁移。在平等的对话的场景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使教学目标得到整合、生成,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3.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舍得给予时间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的火花,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新课程教学容量较大,许多教师都觉得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是浪费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本该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内容也变成了由教师包办,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舍得的勇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所给予的时间与空间要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相吻合,这样的才能使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4.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的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要充分预设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对课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的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作出了富有创意的调整,它或许打乱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造成了一些与自己预设的差异;或许因始料不及,意料之外,使得教师的应对略显粗糙;或许学生的提问并非本节课的重点,甚至与本课的内容毫无关联,但这一切又都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课后动态生成问题的思考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意味教学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指出要根据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教师要强调学生课后能力的拓展,比如学生在预习及学习课文后,可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粘贴在教室橱窗的问题栏内,供大家探讨。又如学生在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之后,可让学生课后去赏析李煜的《相见欢》、《浪淘沙令》等词,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在学习“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诗词的比赛。在学习“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时,可让学生以“人性的美丽”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这些课后的拓展使学生在课后语文学习中也有了动态的生成,学生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