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运用探究型学习理论 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肖 雄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可在真正的课堂学习中却很少能体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为此,首先教师应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再者,我们重点进行了学生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
  策略一:针对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的前提条件。
  1.调整课程教授的知识
  课程教授知识大体分为三类: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A)、教师个人知识(B)、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C)。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老师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方式是维持性的,A型占绝对优势,很少有B型,几乎无C型知识。老师在新课程的授课时,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A比例相对较少,B+C的比例较大。
  2 .重新审视课堂常规活动的方式
  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3.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条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1)把问题教学作为“自主—探究学习” 的课堂模式引入其中。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已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发现问题后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这就是探究(即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技能)。
  (2)延伸问题的有效空间。“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更应该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应把课外探究看作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采用个人研究和群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弥补课内因时间的限制而不能使某些问题的研究更深入的缺憾。使学生经历初中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体验初中数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初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讲轴对称和应用一节时,老师提到轴对称除给我们在视觉上的美外,还表现在运动的平衡性上,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哪些运动运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来了,有的说游泳比赛中的运动员,有的说追赶小兔的猎狗。答案应有尽有。
  策略二:针对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进行合作学习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学习”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型学习方式,而且该模式也是探究学习得以开展的重要手段。
  (1)课堂上的争论
  这既可是一个问题的同学间相互商讨解决,也可是一个问题通过几个意见不同的组以擂台赛的形式辩论解决。这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充分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手段。它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比如,在讲到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老师先讲了解方程组
  2S+ 3T= 2
  2S- 6T= - 1 并点明了其实质是消元之后,要学生完成 3X- 2Y=11①
   2X+3Y=16 ②
  学生讨论激烈,有的说①×1。5+②消Y,有的说②×1。5- ①,老师充分肯定其优点——只需要变动一个方程之后,马上又出一题解方程组
  3X- 29Y=11①
  2X+31Y=16 ②
  总算只变一个方程的思路得以“刹车”,这时老师趁机提出能否变两个方程。
  (2)完成开放性作业。作业的完成要通过同学间讨论、配合或共同查找资料才能完成。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提高与人合作能力。组成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一般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优化组合,也可以经常变换形式来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可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同时也让他们得以和班中不同的同学合作,获取不同的合作经验。
  在上到三角形的中线一节时,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堂作业:
  一块三角形煎饼,要把它分成大小相同的4块,应怎样分?你有多少种分法?如果限定只能切二刀呢?
  学生借助自带的模具,相当投入地尝试,效果非常好。特别是最后一问,有八个小组顺利完成。
  2.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或相互分析和评价。在检测卷前留出五六行的空间给学生,我们批改完卷后,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要学生自主完成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究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间接合作方式。
  (2)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 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
  (3)对初中数学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同时尝试对一些初中数学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初中数学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找寻生活中的有理数,学生完成的非常好。如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我星期六的早上九点至十点在商店门口统计进出商店的人数,进为+、出为-,+48,+67,-28,+45,-40,+18、-22。根据他的数据,我问他“你的数据能反映出什么问题”,他回答道“逛商店的人还挺多,商店的效益还挺好”。“还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在这么一个小区中这个商店的地理位置也挺好,老板会选址”等等。这一实践活动的结果,不仅使学生亲历生活,体验数学,证明了数学的价值,而且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和数学以外的知识,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3.学会实践,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初中数学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初中数学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或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初中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初中数学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初中数学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初中数学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