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以课题为载体 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以校情为依据 构建校本培训长效机制
作者:刘建文 张泽君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形成教师校本研修的新认识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和人才培养的工程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推动者和弘扬者,理应是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因此,搞好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时代对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愿望。当前备受社会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学“择校”问题,其实是择教师、择好教师,实质还是一个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蕲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现有中小学500余所,专任教师8706人,教师专业素质偏低,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教师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结合实际,有效推进在岗教师的培训提高,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实施科研带动,努力寻求教师校本研修的新支点
(一)在面上,要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积极构建 “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旨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实践策略,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创造展示的空间。包括三个层面:“县”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推动和教研部门的业务指导。我们将编制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出台师训政策,落实经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教研部门重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要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对教师实施“三步走”的培训:第一步是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性质是启动培训;第二步是对全体教师的通识和学科培训,性质是全员培训;第三步是在新课程实施后结合具体实践对教师进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培训,性质是后续培训。同时,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上课、说课、互动式评课、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引领全县教师“走进新课程,推进新课改”,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艺,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片”是指课改协作片,把全县中小学按地域相对集中、优势互补性、教师的分布状况、教研员合理配置等原则,划分成蕲南、蕲北、河东、河西等几个片。每片确定一所学校为实验基地,以基地学校为龙头,实行“点片结合、名师引领、小班示范、新老共进。”教研员做到植根学校,服务教师,指导教改,每周深入课改协作片,了解学校课改情况,宣扬先进理念,引导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规律,指导课改教学实践。通过开展课改观摩、教师论坛、教学研讨、交流展示等活动,帮助教师学习课改精神,实施课改方案,反思课改实践,研究课改对策。课改协作片的成立,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增设新的平台。“校”是指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优势在于:可以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每个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者;既可解决教学之急需,又可兼顾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之间合作的时空得到了拓展。鉴于此,各校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高效的教学研讨活动,充分挖掘校内骨干教师的潜力,实行“导师制”师徒结对;关注学科教研活动,努力开展正规、有效的教研活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活动的新路子;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大家一起研究探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行政、教研、科研“三结合”,“三套马车”缺一不可。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优势,实现“县本培训”与“校本培训”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二)在点上,要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一是导师引领模式:探索名师成长的“县本自培”模式,加速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课改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县教育局将选拔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与省市名师、特级教师结对学习,由省市名师、特级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和学员间的权利、义务通过协议的形式加以明确,既履行相应的职责,又享受相应的待遇。 在导师带教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业务指导与品格熏陶相结合。要认真总结和提炼导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当作学习提高的过程; 仿效和借鉴导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而体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实现教学模式的举一反三; 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提升科研素养和理论水平;协助导师整理其课堂实录、讲座文稿,通过整理,深入领会和琢磨其中的教育思想精髓和教学艺术魅力;跟随导师一起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术交流活动,从而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走势。实践证明,采用导师引领模式带徒,更适合于培养那些有望成为地市省级的名优教师。
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为了推进我县以名师、名校长为主要内容的“双名工程”的实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成立名师研修班,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主题说课、评课认知、论文答辩、个别辅导、课题研究、合作探究等方法,推选骨干教师每学期集中进行研修。
三是课程开发模式:要全面启动“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要求全县所有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启动学校课程的开发,不允许“等待”和“观望”,强调教师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研”。特别重视自下而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真正激发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内驱力。
四是课题带动模式:以课题为载体,组织和吸纳一些急需提高科研素养的青年教师共同参加课题研究,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学者型”的类型转换。组织这些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的筛选和定位,培养其准确而敏锐的问题意识;共同参与课题方案的规划和论证,培养其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共同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培养其严谨、求真、务实、细致的研究作风;共同参与课题的理论概括和成果鉴定,培养其理性剖析、整体洞察的能力。要坚持日常教研与课题研究两手抓,使教科研成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专家引领,点拨指导,互动对话,提高教科研工作的效率。
三、精心组织部署,努力开创教师校本研修的新局面
根据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我们提出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统一部署”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县继教中心负责全县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宏观指导及有关政策的制定,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乡镇中心学校负责对本辖区的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进行管理与指导,县教研室负责研究制订校本研修的具体方案和检查、评估办法,并专门进行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