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农村师资“正向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浅析
作者:陈克现
因为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农村环境恶劣,教师地位较低,职业魅力缺乏,而导致新的教师资源无法进入。
据统计,恩施自治州某县五年以来,全县总共招聘教师6人。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教师经济收入的与其他行业比较相对偏低影响了教师的进入。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极少。二是县级财政财力有限不能大量引进教师。当前农村在编教师在年龄及学科结构上已经极其不合理,可以说急待于调整,然而县级政府在考虑问题时从减轻财政压力,减少县级财政供养人数角度出发,宁愿招聘“代课教师”,因为招聘一名合同制管理的教师,县财政每月至少要支付 700 —800 元工资,另外还有医保、失业保险之类的支出,而请一名代课教师每月仅付400 —500 元工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必考虑。对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县级财政超负荷运转之间的矛盾,使地方政府在制定教师招聘政策时须对本地财力谨慎估量,而不能对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于是“代课教师”现象成为农村教育的一大特色。这导致农村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说,目前对于农村教师的进入的“入口”与退出的“出口”都存在“阻塞”现象。一方面存在对优质教师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却不能有效的供给。这就是目前农村学校师资配置存在的两难处境。
三.关于解决农村师资配置目前困境的对策
1.以计划配置为主,逐渐引入市场化配置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职,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那么,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成为教师当然理念的今天,如何促进师资的均衡化,使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共享?这是个理论问题同时也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
以计划配置为主,逐渐引入市场化配置方式,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制度的规范,引入市场化配置方式以计划配置为主,逐渐引入市场化配置方式。例如,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制度”,辅之以市场机制来促进这一制度的良性发展。因为定期流动会给教师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动。教师的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会受到所流向地区和学校的影响,教师会因流动而付出自身专业发展及其他方面的成本,若不能出台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仅仅靠行政指令来决定教师的流动,将对教师群体的心理产生冲击,使其积极性受到挫伤,丧失服务于农村薄弱学校的热情,这也就失去了师资均衡配置的本意。通过制度的规范,引入市场化配置方式,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使国家的意愿转化为教师的动机,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服务的理念真正得以实现,使广大的农村薄弱学校能得到优质的师资,从而为农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另外,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引入竞争机制,以政府购买阶段性教育服务的方式来配置薄弱学校教师,可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通过制度的规范,引入市场化配置方式,探索建立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机制。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说,“各级政府要完善教师的管理体制,认真解决教师的编制、招聘、晋级、晋职等方面的机制问题。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教育工作机制,加强教师的培养,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教师人事制度”。
2.健全制度,促成教师的“正向流动”
目前我国农村师资流动的现状是:“单向上位流动”的师资流动,即大量优质老师由乡村流向城镇,农村流向城市,经济落后地区流往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单一方向的自发性的教师流动是我国前一段时期教师流动的主导模式之一,它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师资质量差异日益扩大,并以“雪球效应”向前发展着,造成了严重的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现象。这种后果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但目前城乡教师之间的额外收入、工作条件和专业发展环境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诱导因素仍然没有消除。这都大大削弱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造成了农村学校大量缺编而城镇教师超编的现象。
所谓农村师资的“正向流动”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过程,是积极的正效应的教师流动,是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在市场机制下的双向选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应届大学毕业生,优质师资,教育专家学者等从城市向农村,城镇向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流动。要实现所谓的“正向流动”,制度和机制是保障。国家应建立教师交流法,以行政指令的形式确定教师应该去农村薄弱中小学校服务的地区及年限,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以规范教师的交流;对不同地区偏远农村额外给定不同的教师特殊津贴,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的教师津贴。对同一地区内不同省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不同份额的教师津贴。以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优质师资,教育专家学者去最艰苦的农村服务。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化与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项目编号:DFA030119,项目负责人:王世忠子课题:教师供给差变动及教师供给行为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1~83
[2]克里夫·R·贝尔菲尔德.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
[3]教育部.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EB/OL] .http://teacher.eol.cn/,2007-07-09
[4]邓涛,孔凡琴.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思考—吉林省城乡师资差异和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7(5):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