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反思与重塑:新课程环境下的学生观

作者:阮 婧 李纯蛟




  (四)学生是教师关怀下自我提升的个体
  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只有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学生观只把学生视做教育的对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忘记了学生是自我提升的主体,导致学生没有探索精神、依附性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它更注重学生自身的经验、探究和实践,教师的作用只是种外部影响,他不可能将知识和思想简单的传授给学生,他们只有将之理解、消化、吸收并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1.教师应树立学生是教师关怀下自我提升的人的学生观
  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主动发展的空间,实现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朋友,在这样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行为会更关注学生的内心和生命意义,为学生的自我提升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2. 宽容学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宽容的思想。《易经》说“君子以容民蓄众”,《尚书》讲“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庄子主张“常宽容于物”,“清而容物”,孔子强调“宽则得众”,“君子尊贤而容众”,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视作“宽容”的同义词。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子,提出人人都能“为彼者犹为己也”,即主张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互不侵犯,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相互宽容,天下就和谐了。唐代教育家韩愈重视“博厚以容物,宽明而服人”。表明了古代仁人志士对宽容的首肯和倡导,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理念。教师只有具备了宽容的理念,才能弥合与学生之间的歧见;教师只有具备了宽容心理,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和烦恼,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视野下,学生已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知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不断增长着自己的才干,丰富着自己的情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内心的深处。”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指导下,教师应重塑新型的学生观,重新审视学生,把握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锋华.传统学生观的消解与新型学生观的重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7).
  [2]郭启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重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程斯辉.明庆华.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4]申建强.浅谈新课改视野下的学生观[J].教学与管理,2007,(9).
  [5]支爱玲.基于新课程的学生观[J].宁夏教育,2004,(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