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

作者:何湘君




  【摘 要】跨文化交际在中国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口语教学也越来越考虑文化因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了英语口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谈到了英语口语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和文化障碍,以及如何把跨文化交际提升到英语口语教学当中促进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口语教学 语用失误 文化障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方面的交流也愈加频繁,英语更加广泛的在全球使用。口语能力的提高并不仅仅在于语音、语调的准确和优美、词汇量的多少,还在于如何结合一定的文化知识在一定的场合使用一定的话语,考虑到英语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规矩等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其在口语教学中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主要是美国学术界大力开展这方面的探索,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一般认为,霍尔(E.T.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开端。“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许多语言学家对其下了不同的定义。王宗炎(1994:14)在其介绍文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一文中还提到:“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各自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互相交往或对话,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简称‘文化间交际’,有人也叫做‘多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际’。” (胡文仲,1999:1)。贾玉新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不难发现,上述说法都有相通之处。如果结合起来概括简单的说,跨文化交际其实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或者说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直以来,它不断引起很多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中国,由于时间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学上的发展,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兴趣,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具体落实在口语教学中,也自然考虑到跨文化交际因素。在最近几年,教学界越来越意识到加强文化教学是改革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外语教育界,有一股更加强大的动力促使跨文化交际研究势在必行,那就是广大师生意识到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贾玉新,1997,3)。在课堂口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越来越紧密的融合,作为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教材上关于文化方面的知识比例在开始增加,教师也有意识的讲授英语国家地理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等。
  
  二、对于语用失误和文化障碍的表现和分析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生活,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中,在其身上都被深深打上本国文化的烙印。语言,甚至语言中的某些词语都传递着很多方面的信息:如生活习俗、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中国学生不了解依附在语言上的文化内涵,即使语音、词法、语法这些纯语言形式再掌握的好,也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文化障碍。
  
  1. 日常生活交往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掌握基本的日常生活交往用语和语言交际能力是与英美人沟通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中西方在日常生活交际的方方面面都不尽相同,如问候、称呼、致谢、恭维等等都各有其特点和表达形式。如果中国人连这些都不清楚,在交际的时候就会依照说汉语的思维而不用英美人说话的习惯来表达,就会导致语用失误。
  笔者在英语角参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某个学生聊了一会然后夸奖其英语说的比较流利。学生马上说:“No,you are flattering me,Teacher.”这句话本身没有语法错误,犯了在称呼语的语用失误,使用“teacher”是错误地套用了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模式;“you are flattering me”不符合英美人对于别人对自己夸奖的回答方式。这就很明显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中国讲究礼俗认为谦虚是美德,一听到别人夸奖或者恭维自己,一般情况下都会客套一下,自谦一番。英美人对此很不理解,因为他们一般会说“thank you”。 他们不会运用否定回答,这样才能显露出与恭维者的一致态度,而不使对方感到丢面子。中国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和我们的英语教学不注重语境教学有关。西方宣扬的是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Thank you”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常用的一句礼貌性习惯用语。另外提及“道谢”这个问题,在说英语的英美人的家庭成员之间经常相互道谢也说“thank you”,这是中国学生刚开始无法理解的。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中国热情好客,请外国客人多吃点说成Please eat more,而不说would you like a little more?这比较符合他们的礼貌方式。
  
  2. 词语和俗语的运用
  “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可以折射于语音单位、词汇单位和语法单位,而词汇单位则是文化和国情的重要载体。”(戚雨村,2001:240)。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语音、字面上的意义等表层方面,而在于词汇内在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大多学生惯性思维,在口语用词时经常出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词语的对等置换的情况,这样忽视了某些词语特有的意义,因此传达错误的信息。比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都指政治家。但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往往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而statesman才是那些善于管理国家的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因此在交流中要学会用到恰当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易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文化背景不同,学生要表达思想时不懂用英语来思维,而是首先用中文思考然后直译,用口语表达出来,闹出笑话,如“心花怒放”直接说成“heart flower angrily open”。龙是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中国封建社会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比喻高贵杰出人物。“望子成龙”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父母盼望儿子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显耀人物。如果对外国人说“my parents hope me to be a dragon in the future。”他们会惊讶,因为在英美人的理解中,龙不代表吉祥。我们经常在西方的动画片或者西方的科幻之类的影片中,发现龙一般都是邪恶的象征。所以在表达“望子成龙”应该说“My parents hope I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这样才会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笔者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说:“I advise you to tell your parents what happened and face the music”。中文意思:我建议你们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你们父母,并且勇敢地面对事实。而学生觉得这句话奇怪,他们对“to face the music”的用法质疑。在这里他们理解“to face the music” 单从字面理解为欣赏音乐。而不知其的另一层含义即: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只好经受某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果将上述词语分别按字面意义进行思考而不加任何解释的话,人们难以理解词语的真正意思和文化含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