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情感体验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功能

作者:童时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带给我们的是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课程的全新体验。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在引导儿童获取道德认知的同时,努力把社会规则通过体验的方式,内化为儿童的道德信念和稳定的道德价值取向。该课程的这种“双重功能”,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情感体验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功效”。
  那么,小学品德课教学如何实施情感体验策略,下面从新的学习方式相结合的角度,谈谈情感体验对增强品德课堂实效性的认识。
  
  一、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人学习而言的,其本质涵义在于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能产生内在的需求,有情感的投入,并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必须以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并从自己的愿望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有一位老师在《我不胆小》一课中,先让学生说说“你亲眼看到的害怕的事情”。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在医院里看到小朋友害怕打针,哇哇直哭;有的说有些小朋友碰到一条大狼狗,怕的要命,边哭边往大人身上爬;有的说有些小朋友看见大人要放鞭炮,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往远处跑……。接着,老师请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感到最害怕的一件事写在纸条上(不写姓名),丢进一个纸箱里。“现在老师手中的这个箱子可不是一般的箱子,这里面装着的可是让我们全班小朋友害怕的事,老师端在手里都觉得沉甸甸的。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勇敢的小朋友抽出一张,读给大家听”。当一位学生抽出纸条宣读后,老师引导大家一起分析害怕的原因,并帮助这位写纸条的小朋友想出金点子,帮助他如何克服害怕心理。当老师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怕黑怕鬼”、“怕小虫”、“怕打雷”、“怕做噩梦”、“怕被批评”、“怕发言”等原因,以及如何去克服和战胜这些害怕心理后,再请每位同学把自己最害怕的事和为什么害怕的原因讲给同桌听(刚才大家讨论过的事不再重复)。同桌认为他讲的有道理,老师就奖给“勇敢星”;如果是同桌帮助对方找到了战胜害怕的办法,就颁发“金点子”奖。在这一课堂片段中,学生讲述的都是各自亲眼目睹的事情,书写的都是各自亲身经历并有着深刻感受的“怕事”,情感进一步激发。
  情感体验在自主学习中,不仅能促进学习者知识和道德的建构,而且在自主学习的延伸阶段体现出更强的优势。
  
  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现代社会需要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品质。小学品德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更应注重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
  为了使合作学习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有必要加强情感因素的渗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合作的乐趣和满足感。
  
  1. 教师要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并非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提供不同的方法,让儿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资源中去探讨和思考。因此,在合作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真正放下“权威”架子,用真诚打动儿童的情感,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问题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境,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活动。
  其次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使他们在心理上对合作对象产生接受感和认同感,使学习的心态更为放松,合作的兴趣更为浓厚,参与的热情更为高涨,为开展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在《有益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保护所有动物”还是“只保护有益动物”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于是让学生根据观点自由组合,让对立的两个组进行辩论。由于观点一致的学生结合在一个组内,为了驳倒对方,他们便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以期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驳倒对方。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有了实际效能。
  
  2. 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接纳
  自我接纳与相互接纳是一个人良好心态的一种表现,也是健全品格的象征。因此,在课堂中要设计一些须经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集体活动。
  如在《分享的快乐》一课中,一位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合作制作贴画”的活动,由六人组成的小组成员一起动手制作贴画。先在组内商量制作方案,同时,各小组可派组员去其他小组学习,再向本组同学介绍其他小组的方案和建议。当全组成员选定一个较理想的主题后,经过修改、补充,再一起动手用课前准备好的废旧杂志、报纸、画报等进行剪贴,组成一幅新的贴画。各小组完成后,在班上交流成果,投票评出最佳贴画。
  在这一活动中,由于时间有限,组长必须要采纳组员的意见,组员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想办法,而且能接受他人对自己想法的否定,学生充分体验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和倾听
  首先,教师要创设自主对话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开展讨论和交流。如果我们在课堂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打好基础。其次,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因为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辩解,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自然地会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再次,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习沟通、学习互助、学习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4. 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想法,使学生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情感体验——深化学生探究学习的助推器
  
  小学品德课如何深化探究性学习,发挥该学习方式应有的作用,接近或达到该学习方式所期待的目标?重视和加强情感体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紧密关联的,同时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学习就会失去动机和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尤其是品德课,其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大多取决于学生的情感质量,而学生的情感质量又取决于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境的启迪。
  笔者在《垃圾分类》一课教学中,先请学生亲手翻一次家里的垃圾筒,把垃圾筒里面有几种物品写在调查表上,并在表的下方写上翻垃圾筒时的感觉。课堂上第一个活动就是分八个小组进行交流,在黑板上记录汇总物品名称。接着第二个环节是让大家讨论,这些被丢弃的物品还有没有其他用处。学生发言非常热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