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历史变迁

作者:蓝汝英




  
  四、建立师资培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培养模式的新趋势
  
  教师教育的直接目的、教师培养培训的一体化及实现教师专业化都要求培养教师的机构尤其是作为培养教师重要基地的师范院校必须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
  第一,教师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所有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应主动积极深入到中小学,研究中小学。”大学注重理论的学术研究取向以及重研究轻教学的奖励机制使教师深入中小学的活动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尊重。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的教师就应该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展开教育研究,才不会脱离中小学的实际,才能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同时,对想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而言,到中小学观察学习并实践,能更好地了解以后自己所做工作的性质,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面临的挑战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从而为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要求。职前培养所获得的知识已无法满足当今教师的需求,教师必须在职后不断地进行培训以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建立师资培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小学校可以为准教师提供临床实习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实际教学经验;师范院校等师资培育机构则为中小学的在职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深造的机会,是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渠道。这样,通过建立师资培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师资培育机构通过中小学校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另一方面,中小学通过师资培育机构提高本校教师的素质能力,从而达到互惠双赢的局面,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质量。
  第三,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本途径。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有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拥有系统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才有可能,这要求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建立紧密的联系。如今,教师不只是任务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思想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培养反思型的教师只有说教而缺少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是不行的,它需要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科研才能培养反思型教师,因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平台,教育科研的过程只有在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得到保证。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资,而教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必然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因此,我们必须确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方向,针对我国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必须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教育实际确定具体明确的教师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化与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项目编号:DFA030119,项目负责人:王世忠)子课题“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互动机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向平.专业化趋势下美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变迁[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2]祝怀新编著. 封闭与开放:教师教育政策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P307.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师[1999]1号,1999,3.
  [4]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5]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