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彩凤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 “发展自主学习”,“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操作缺乏经验,难以做到驾轻就熟,也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问题
  
  1.冷场。 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宣布活动开始时,下面学生一点动静都没有,不是面面相觑,就是低下头,逃避困难,一阵“冷场”,令人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有:(1)教师组织活动的指令不够清晰和严谨,学生不明白做什么和怎么做;(2)活动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缺乏真实感。学生不知从何说起;(3)没有在小组成员中指定负责人,缺少领头羊来引导整个团队,无法启动一个活动;(4)教师态度神情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师生间产生隔阂,学生有畏师心理,不敢贸然开口;(5)平时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对偶尔出现小组合作的活动感到不适应,一时反应不过来。
  2.参与率低。活动的特点应是人人参与,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但实际上是小组中成绩好,胆子大,表现欲强的学生在参与,而其他同学却置身事外。长此以往,就变成了一种不良习惯,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他们对活动感到厌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活动前语言输入不够,或没有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或部分学生基础不好,没有足够的词汇和句型等,导致想说的话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2)小组成员分工不明,任务不落实,以致造成要么说得太多,要么事不关己,冷在一旁的情况;(3)心理障碍所致,部分学生怕说错被人笑话和丢面子,因而采取沉默逃避的下策;(4)由于害怕被老师抽查到,个别学生在独自忙于准备会轮到自己的内容,因紧张而根本没心思去参与合作。
  3.闹而无序。由于目前多是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多,分的小组也多,教师往往无法深入到每个小组,也就无法监控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给少数成绩差,对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讲空话,甚至吵闹的机会,使得活动成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摆设。
  4.缺少互动。有效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在互动实践中,交际双方理应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然而,由于活动设计上的欠缺;或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或学生平时缺乏合作意识;或对于活动中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和标新立异的构思,教师因缺乏心理准备、教学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缺而不予理睬,只一味张开自己预设好的圈套让学生钻,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所有这些致使活动中看不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那种有效互动,达不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目的。
  5.虎头蛇尾。有的活动设计不错,从引入到开展也很自然和到位,但越到后头越显匆忙、粗糙,最后连什么结果都不知道就结束了,让人意犹未尽,甚是遗憾。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教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心里只想着如何把自己设计好的几个教学步骤完成掉,在时间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只好匆忙结束活动,使学生来不及得出结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甚至刚开始不久就叫停了,完全是走过场而已;其次是教师备课时欠周密,没能对活动进行充分挖掘、延伸和拓展,致使活动开展得不够彻底。
  6.喧宾夺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作很多讲解,甚至把本该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也揽了过来。一碰到活动中有学生稍感困难的问题,教师更是急着代为解决,根本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活动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7.缺乏指导。另有一种情况与上面说到的刚相反。有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只在一边旁观,因为他们认为完成任务是学生的事,教师不必参与。这样就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教师不清楚学生的活动情况,学生有了困难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失去了方向,教学有极大的盲目性。
  8.缺乏“本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老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煞费苦心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上,说、唱、猜、演,抢答、辩论、采访、调查等活动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精神倍增。但另一方面,却不禁另人担心,活动过于花式繁多、噱头花哨,对课文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舍本逐末的课外延伸等,会不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是在“做中学”吗?还不如说是在参加娱乐活动更恰当。轻松之余学到的太少!这一切,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教师们忽略了开展课堂活动的目的和效果,没有把握好“度”,走得太远了。
  
  二、对策
  
  从课堂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活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总的说来,教师应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中的指导、调节与监控工作、活动后的评价工作等。
  1.精心设计活动。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活动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全面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时间、活动结果所做的预设。教师在设计过程中:(1)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探索和运用语言;(2)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动态生成,弹性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和探究主题,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3)要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的统一,使活动的设计体现层次性;(4)活动要按照认知规律,即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使用的顺序逐步展开,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一定的梯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5)要对每个活动进行挖掘、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其使用价值,避免蜻蜓点水,搞形式和走过场,使活动的效果落到实处。
  2.合理分配任务。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良好的管理模式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指定活动小组的组长,组长应有较强的能力和责任心,能听从教师指令,协助教师工作,协调组员关系,指定组员分工,带动组员互动,督促小组总结等。其次,其他小组成员都应职责分明(如查询资料、记录、发言、主持等),分工合作(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角色)。这样才能保证人人参与,使整个团队都动起来,使活动真正产生实效性。
  3.和谐师生关系。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赖于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成长中的学生渴望沟通、理解、支持和帮助,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真挚、美好的情感;通过自己高超的教学水平和精湛的授课艺术为学生创设安全、民主、愉悦的学习情景;通过运用激励手段去传递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对学生闪光点的肯定、赞赏、表扬与鼓励;提供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自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期待和尊重等。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增加信心,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应地,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流露在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并被教师所感知,令教师自信,投入,情绪饱满。快乐、真诚的情感交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