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改中校长的角色转变与定位

作者:柯艳丽




  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新课改形势下,校长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准确定位,并充分发挥作用,是关系到课改能否真正不断推进的关键环节。
  
  一、由“权力型”向“权威型”转变,做新课改的领导者
  
  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校长作为一个忙碌于学校事务的管理者,拥有合法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其精神影响力却远不及物质影响力。对于以人与人关系为核心的学校组织来说,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的角色更加重要,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而主要依靠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来实现。
  首先,发挥专业权威的影响力。校长不仅自己要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领域是个专家,而且还要通过专业上的影响力成为教师们的专业引领人或者通过专业上的理解力成为教师集体的专业伙伴。同时校长作为专家型的领导者更要把握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三大层面的脉搏和前沿动态,运用自己的权威帮助和促进教师们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其次,发挥道德权威的影响力。责任、义务、承诺和奉献伴随着校长职业生涯的全部过程,校长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直接影响师生的一种无声的人格力量。但在现实管理实践中,校长往往过多地注重自身权力管理者的角色而将领导者的角色忽视,其精神影响力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呼唤新的校长权威观——一种理性的权威。弗洛姆曾经说过,“理性的权威产生于健全的能力之中”,同时理性权威建立在校长与师生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校长,不单依靠权力、制度,更要依靠知识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理智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沟通的力量,以领导者的权威、真诚和信任,给予教师一种工作的动力,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并从中寻求前进的目标和方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通过对校长责任和义务的自我反思,重新塑造校长角色,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由“强制型”向“人文型”转变,做新课改的服务者
  
  在教育管理中,以往我们的校长都扮演着决策者与指挥者的角色,多少年来总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以“官”自居。在校长的权力强制下,中层干部忙于事务,教师苦于应付,工作浮于表面。然而,在全新的课改理念之下,校长必须转变这一角色,淡化“官”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来充当课改实践中全体师生的服务者。
  一要为教师服务。校长应该鼓励教师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还应该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这样,教师就会以主人翁来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校长需要确定这样的信条: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疑虑,多一点信任;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校长应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成为教师心目中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仁者与智者。这样,就会用心灵唤起心灵,用信任赢得信任,教师会更加积极关注并勇敢实践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贡献智慧。否则,学校会因为教师们的潜力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失去发展的动力之源。二要为学生服务。校长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融生命关怀,创和谐管理”,理应成为学校以人为本服务型管理的原则。实践证明,校长必须从居高临下的“官”位上走下来,摆正服务者的角色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型”管理风格,始终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谋求人的全面、自主、和谐发展。
  
  三、由“现实型”向“发展型”转变,做新课改的推进者
  
  校长对学校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短期效应,忙于政绩而急功近利。校长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积极推动新课改的进行。
  第一,具备教师发展观。教师是新课改实践的一线“战斗员”,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课改实践的成败。课改应坚持以“人人获得尊重,人人获得发展”为导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首先,尊重教师,关注教师的需要。学校“教代会”应反映教师的需求,维护教师的利益,参与学校的管理;其次,搭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平台,使教师在成长与发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再次,架起尊重与信任的桥梁,构建和谐校园。校长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信任,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授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教师的个人成长创造宽松的氛围。
  第二,具备学生发展观。培养学生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具备学校发展观。根据学校的现实及特点,围绕生源、质量、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管理机制等方面确定学校发展规划。
  
  四、由“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做新课改的研究者
  
  新课改对校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校长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成绩,必须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首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校长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当好课改实验的“领头雁”。同时,校长还要带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努力成为教师学习的模范,通过组织校本培训,及时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传递给教师,使他们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并形成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而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的真正转变。其次,放下尊严,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脚踏实地从事教学工作,是校长建立威信、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校长真正深入到课堂之中,才能体察师生在课改中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改变教学行为,促进师生不断探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校长必须基于新的“学习”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习型组织。只有教育科研型的校长才能始终处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又能身体力行地率领教师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扎扎实实的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施行,也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避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改出成效。
  
  五、由“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做新课改的开拓者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新课改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但受升学率的影响,相当部分的校长对新课改仍存在着不以为然、观望、等待甚至怀疑的思想和态度。创新应该成为校长办学的新理念,是校长领导学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校长必须是新课改的“信仰者”,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自觉树立新课改理念。
  首先,要明确新课程到底新在哪里。这次新课改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设置了综合课程,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了相近学科分隔设置带来的重复交叉现象。其次,要勇于实践,办出特色。有人把办学特色比作学校的灵魂,把学校有无办学特色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办学特色更是校长通过管理实践体现出来的办学理念的集中概括。办学特色集中体现着校长的创造能力,实质上就是校长办学实现个性化的结果。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只有在学习中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在课改的实践与探索中创出学校的特色,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开拓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