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者:邓建修 刘纯纲




  在“千人进课堂,万人大比武”活动中,通过参与示范课听评和“不打招呼,推门听课”的方式,听了不少中小学教师的课。这些课,让我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了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苦心经营。然而,欣喜之余,也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仍旧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问题暴露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科学、有序地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模仿,不切学生实际
  我们提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用最佳的教学流程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别人已有的模式机械地“拿”来,生硬地去照着学。在理科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模式组织课堂,可到头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找问题”,更谈不上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依旧“不动声色”,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连基本的概念和定理也没搞明白;在文科教学中,有些老师不去分析课文,采用了最新的模式,却让学生连最基本的文本内涵也没弄明白,比如一位老师执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采用了现在流行的“板块式教学”,把一篇线索明晰、情节丰富的散文肢解得面目全非,最后让学生谈“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学生的回答要么偏激,要么片面,这种拿来主义的教学,存在着不少老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的学科上,它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把教学模式的选择植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中,没有为推行新模式作好前期的“伏笔”,使得很多先进的模式用在我们部分老师的课堂上,显得“弄巧成拙”。
  (二)做秀严重,忽视基础知识
  走进农村中小学的课堂,孩子们的稚气、课堂上的“热闹”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融入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却总感到部分教师热闹课堂的背后缺了点什么?这就是课堂“双基”的落实。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迎合听评课老师的心理,我们的老师若一位“PK”台上的选手,十八般武艺全上:一会儿让学生们围桌评论,四个学生没等两人说完,老师就叫停下了;一会儿让学生互读指错,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就开始在全班评选谁读得好了;一会儿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会儿让学生进行情景模仿,等等。其结果是,学生前转后转,看似都没停,实则个个疲于应付,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盘散沙,学生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基本技能没有形成。一些教师严重的作秀,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而教师却被表层的热闹所迷惑,课堂浮躁表浅。
  (三)滥用电教,脱离教学内容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恰当有效地点缀课堂,值得我们大力地肯定与推广,即使部分教师用得不够熟练,我们也无可厚非。关键是,现在电教的使用已凌驾在教材之上,教材成了电教的附庸品,没有使用电教的课堂被很多人视为不合格的课堂,没有使用课件的公开课不能评为优质课。在这种形式主义的催生下,滥用电教、脱离学生的现状慢慢滋生开了。一位语文教师讲《斑羚飞渡》一课,开始让学生看斑羚的情况介绍,接着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的当前我国野生动物遭到严重捕杀的纪实片,然后让学生看多媒体演示的斑羚在被捕杀时如何进行悲壮飞渡的,最后让学生看多媒体出示的一组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语,课快要结束时,老师赶紧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把斑羚飞渡时的动作划出来。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不少学生连课文也没读到一遍。还有不少这样的课:书上已说得很清楚,学生实际生活中也非常熟悉的东西,老师非要把它制成一组图片展示出来。更有甚者,严重脱离教学内容,课堂目标意识不强,凡是与书上文字有联系的,统统搬来,影视、声音、图片一齐上,把课堂当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厅。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为了求新、求异而把现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放在首位,成了一个严重的误区,是一种打着创新旗号的形式主义。
  (四)留足作业,增加学生负担
  适当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内化,作业多了,就成了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了。有老师说,别的老师都留作业了,我不留,学生就放松了对这门课的重视,那还得了?有老师说,课堂上只顾探讨新问题了,作业时间没留足,课外就补一补吧!这两种声音表现的是一个主题:要用课外作业弥补课内不足,提高学科成绩。这种认识长期地存在着,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了折扣;二是让部分教师养成“上课如流水,管它流到哪儿”的坏习惯,对课堂时间的调控不科学;三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降低了作业的实际功效。课堂就是每位老师的一份责任地,这种花力气让学生带着繁重的作业走下课堂的作法,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家地没种好,还要去管地外田”。在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强烈呼声下,很多教师仍利用过多课外作业,来弥补课内的训练不足,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缺失。
  (五)满堂问题,缺少相机诱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的多,学生记的多,教师启发少,学生参与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求的学习方式,有部分教师在这种理念下,没有好好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去探求,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在一节物理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先后提了46个问题,在一节小学数学课上,老师先后设计了20个思考题,这样的“问题课”还不少。综合起来,很多教师课堂上的多余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让学生能直接判断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二是让学生直接能从书本上画出答案的浅显问题;三是流离课堂内容的无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有助于让学生有的放矢,可问题过频加之很多问题缺乏深度,这种“满堂问”势必会使得其反:学生不愿多动脑筋了。这些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而真正起到过渡性和相机诱导性的问题却很少,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低水平、浅状态上。
  
  二、原因分析
  
  (一)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思想没解放
  思想决定行为。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着这些问题,其根本在于我们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与不解放。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已有的对教学的认识和看法,口头上承认新的教学观念是一回事,思想上真正接受并建起新理念又是一回事,最后能转化为自觉的教学实践行为更是一回事,始终穿着新理念的鞋走着老教材的路。还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沉浸在自已原有成绩的喜悦中,对新方法、新理念置若罔闻,不愿投入到教学的改革与实验中;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小马过河的精神,对新的教学理念断章取义,没把握住精要的东西,使自已的行动受阻。一些僵化了的教学思想,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缺乏灵动性,多了一些死板气。有老师为应付一些公开课任务,课堂上也到处是故意雕作的痕迹——教学思想的不流畅,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不流畅的教学。
  (二)重形式轻实效——课堂评价不科学
  评价,是任何事情发展的指恽棒,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出这点。不知从何时起,教学大比武也好,优质课展示也好,很多老师都自觉地追求起了“花哨”,让课堂异常的活跃,让课件异常的丰富,从而造成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存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丰富思想的主阵地,学生要求的、家长渴盼的更多的是实效性更强的课堂,而不是这种轻知识重形式的课堂,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重知识,却轻素质,而部分学校新形势下的课堂评价重形式,轻知识,又走上了另一种极端。
  (三)三分热七分冷——教研活动不坚持
  课堂教学的好坏是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是否扎实的最直接体现:一个能够长期坚持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不断进步的学校,其课堂必定是高效的;在教研活动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展示给别人的课堂必定会多出几份造作,少了一些实际的功效。每个老师都希望呈现出一节真正优质的课,但由于平时学校教研氛围不浓厚,缺少共同探讨的机会,一部分老师在自已的小圈子里苦苦摸索着,加之一些职业倦怠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步履蹒跚。有很大一部分老师怕别人听课,原因就是在教研的道路上自已没有坚持热情投入,老胳膊老腿惯了,当真正把自已推到一个课堂教学展示的舞台上,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即是坚持教研活动所达到的共识和所积累的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