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呼唤“回归学生”的作文批改
作者:杨 靖
一、传统作文批改之弊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话众所周知。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人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①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只有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那么谁来改,如何改?
在我们语文教学界,几十年来,“学生写,教师改”,一直是作文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其中担当“改”的角色的是老师。教师批改以精批细改为主,这种批改要对学生的作文从卷面、内容、语言到结构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批改,既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又指明改正的方法;既表扬已取得的成绩,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此种批改方法运用得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好处,它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然而,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却一边实行着这样的批改,一边对此感到头疼不已。感到头疼,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1)太费力。有不少作文质量很差,错别字、用词造句错误到处都是,结构、主题也一塌糊涂。这样的作文,若是精批,耗费精力甚多,而被批学生面对满卷红字,则无所适从,其写作信心也大受打击。(2)难于改得恰如其分。有错误要改要批,怎样改、怎样批才算好?一般的看法是精批细改才好。怎样算精细?精细就一定好吗?(3)最要命的是多半没有成效。学生只看分数,不理批语,更不用说修改了。
这种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形式强调了教师的详批详改,对身处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学生,却没有任何涉及,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显然这样的批改模式不仅束缚了广大教师的手脚,使之疲于应付,兴味索然,而且误导了学生对修改这一重要环节的认识,助长了松懈懒惰的不良学风,抑制了其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也有一句名言——“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要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也是强调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作文完全由教师来改,便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将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形成教师包办代替,影响其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养成其对作文修改的惰性和依赖性。同时,大多数学生对教师评改的作文看重的只是分数,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由于受时间、精力等条件限制,往往是力不从心,不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
二、如何回归学生的作文批改主动权
学生作文如何通过写作活动和写作练习来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素质,其着眼点在于人。对于整个作文教学,尤其是在修改这一重要环节,要重视写作主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圣陶语)。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通过自我反馈,学生便可以在从教师批改中获得信息外,通过自我检查获得信息。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修正练习中的疏漏,不足与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修改文章的能力,是指对文章修改、定稿的能力,是写作过程的最后一步,包括对文章总体思路的检查,对文章结构、段落、语言的修改。修改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字句上的修修补补,还要统观全局,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提高。因此,采取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增强学生写作兴趣的批改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的方向。作文批改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自改互改的方法能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的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批改的主人。叶圣陶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改,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也有这样的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学生改,所以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让学生主沉浮,实行“回归学生”的作文批改。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呼唤“回归学生”的作文批改,绝不是主张让学生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批改,也绝不是否定教师在作文批改方面的主导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双向交流的活动。在学生批改中,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但教师应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以组织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在活动中多给学生指导,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而学生的自我修改、深化理解是最终实现变“师改”为“生改”的关键环节。
我们知道学生作文批改的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改前指导,二是方法讲解。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印发一份常规评改标准和统一修改符号,并进行详细讲解,包括遣词造句、审题立意、选材组织、谋篇布局、表现方法等。其次要对修改步骤和方法加以具体指导。在指导学生修改的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这意味着,修改要从学生出发,而不是向教师看齐。即,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经验背景和情感认识水平,鼓励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