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注学生数学作业的自我纠错

作者:杨福斌

再错。其实这些学生在评讲时并未真正听懂,似懂非懂,又碍于脸面不愿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就记住了题目的答案,因此订正时速度较快,正确率较高,其中也不乏抄袭现象的存在。我们切不可为这些表象所迷惑,要重视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从“似懂”到“真懂”。
  纠错不能光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可以让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如在学生订正填空、判断、选择等不要求写出过程的题目时,我们不能只订正答案,而要让学生写出解题的过程。这样才会展现学生解题的思路,如果错了,也知道错在哪一环节上,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辅导。纠错过程要提问,拿到纠错本后,要问“这题为什么这样做?各数表示什么意思?你原先错在哪里?……”这样教师稍一提问,就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时通过用类似题或变式题进行强化训练,也以此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题型,同时又可以杜绝抄袭现象。
  有时还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也就是在学生作业订正三四天后,再让学生做一做原题,因为从遗忘曲线规律可以知道,这时学生头脑中记住的答案已经忘记了,但真正理解了题目的学生对正确的解题方法是不会忘记的。经过“冷却处理”再次订正后,老师就会知道哪些同学没有真正弄懂,如需要可再次讲解。
  
  (四)强激励,从“被动”到“主动”。
  
  (1)批改作业要个性化。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书写工整,有的书写潦草,有的正确率高,有的错误较多,有的解题很灵活,有的答非所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只以一个“√”、“×”来评判,显然是不足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也在借鉴他人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了以下的一些批改方式:批的时候就只打“√”而不打“×”,错题改为在题次上用“0”等小记号标出,订正对了再用蓝笔打“√”,以示与第一遍做对的区别,有的学生对没打“×”的错题不敏感,订正的时候会漏题,所以可在页面的最上面写上“×1”“×2”提醒学生错题的题数。后又改用新的批改符号,那就是对题打“√”,错题打“\”,订正对了打“√”,整个页面给人统一的红色,再没有刺眼的“×”了。这是师生双方最愿意看到的。批改符号的变化,带给学生的心理体验是很不一样的。
  个别错的较多的则用评语加以提示,如:“你有不懂的,能直接与老师谈吗?”“这样的作业你欣赏吗?”“期待看到你字迹漂亮的作业”等等。低段学生自觉性较差,答题时往往会漏写题,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书写工整的得1-2颗星,不漏写题的得1颗星,既全对书写又较规范的再在页首打上一“笑脸图像”。
  (2)倡导“改要全对,试后100分”。对改正后全对的学生追加“笑脸图像”:还应制定作业检查表,得到“笑脸图像”的学生可以在相应的地方打上“√”,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作业情况,也减少了漏网之鱼,对自觉性较差或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他们也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这样才能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考试时,对考后认真检查的学生采用加分制,学生能找出一两处错误也是值得表扬的,在巡考时及时地加上1-5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检查自觉性较差,这种加分制很有激励作用。学生意识到不仅能发现错误,提高成绩,还有加分,何乐而不为呢?这些激励制度,使纠错成为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也使学生的纠错从“被动”改为“主动”。
  面对错误,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反思,以“生之错”纠“师之教”。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了废物。”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变废为宝”,要将数学中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的契机,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通过对错误的分析了解到学生出错的类型和出错的原因,由此推断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将有利于教师有目标地采取补救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通过这些的分析,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发现不足之处,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调整、修正。
  总之:我们要以新的价值观去审视错误,关注学生作业的自我纠错,把对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