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课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阚建平
感受课文美
美育是审美教育,是对教授对象进行美的教育,使之能够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感受课文的诸多美点。
沈从文和刘绍棠都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我们不妨把沈从文的《端午日》和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两文都选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从语言角度进行一下比较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的作家在语言上的睿智和功力。
《端午日》的语言,一如作家影响较大的乡土小说平实无华。写端午节,穿新衣,额角上画“王”字,吃鱼肉,实实在在。写小伙子龙船操练,一句“在潭中练习进退”。便写得明明白白。写擂鼓打锣人的作用,用了“调理”一词,何等精当。不是大家,焉能如此明晰利落。至于联想到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更是留有空白,引人遐思,“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一句,简洁准确,韵味悠深。这个新奇花样就是从龙舟竞渡转到了人追鸭子。作家的这种留白艺术,实在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文章不能什么都说完。那太没味。
《本命年的回想》的语言生动传神、机智幽默。比如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在铁锅里的毕剥毕剥响,比如看着赏心悦目的腊八粥舍不得吃但吃起来又没个够的貌似矛盾的句子。比如买糖果挑绒花的喜庆气氛,比如送灶王爷时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的叮嘱,比如换门神的幽默、守岁的严肃、拜新年的喜悦,比如“红火”、“发烧”、“年根”、“小疙瘩鬏”、“磕辞岁头”、“天麻麻亮”等词语的运用,反映的民俗风情是作家的机智幽默与丰富的群众语言和谐融合的具体体现。
引导鉴赏美
语文教学要力求借助美文、借助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在这方面要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苏教版)里的一篇课文。我们可以先从大的方面去引领学生了解苏州园林之美。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温柔富贵。苏州的钟灵毓秀,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997年12月,以拙政团、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生动完美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追园艺术和布局上的万千变化,展示了苏州园林独一无二的图画荧。苏州园林实在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奇葩。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苏州园林》语言的准确精当之美。文章副词的运用极有分寸。比如“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檐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里的“决不”“一律”语气肯定。不客置疑。描写性词语也是如此。 “俯仰生姿”就写出了高树和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了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当然,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鉴赏《苏州因林》的布局美:总说和分说;还可以鉴赏苏州园林的段落关:比如四、五两段;还可以去欣赏课文的多种表现手法融在一体的糅合美;可以欣赏描述景物中的移步换形之美。
总之,营造课堂教学的美育氛围,可以有多种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设置美景,师生根据课文共同创造新的美点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栏目编辑 王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