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刍议语文课堂中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
作者:韩文进
1 抓住契机,激活想象
教师在抓住教材特点讲课的同时,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抓住契机,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契机是稍纵即逝的,抓住了,也就等于让学生多了一次展示自己想象力的机遇。比如在讲到孔乙己的第一次肖像描写的时候,教者抓住课文中“他身材很高大”这句话,提问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孔乙己写得个子很高大呢?这跟个子应该没有多大关系吧?学生借此问积极思考,小声探讨,终于有学生说出“他个子很高大。理应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他却没有,而是去偷,终于被打,以至脸上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学生能回答问题。只是回答出了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未挖掘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教师不能只满足这一提问,又来第二问:肖像描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这一问进一步激活了大家的想象力,最后得出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应谊为人物的性格服务这一结论。当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成亨酒店的时候,时令已是将近初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这时,教者可抓住这一契机,提问学生:孔乙己的长衫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是学生始料所未及的,大家的思维迅速开动起来,有人说是被打烂了,无法穿了,有人说是换酒吃了,有人说脏得不像样了等等,这是个多元化答案的题目,不管最后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而同学们思维的机器开动起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2 改动字句,对比想象
教学过程中的改动字句,不仅能使学生兴致盎然,而且很能激发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比如,孔乙己最后到酒店喝酒,掌柜还在取笑他,孔乙己“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掌柜紧迫不放“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这时的孔乙己已经很可怜了,他“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如将这句话稍作改动,变成:孔乙己高声嚷道,“怎么了。老子就是跌断的,碍你们什么事了?”提问学生,这样的改动有什么不好?学生一听便纷纷议论,最后得出结论:改动的句子是社会上痞子的说法,而孔乙已是个读书人,爱面子,特别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以后,更是讳莫如深,所以当掌柜对他追根究底的时候,他的这种个性就体现了出来,回答的声音只能是“低声”,语调是重复的。无奈的。当教者再次讲到孔乙己前后两次肖像描写的时候,借教材中的事例让学生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联想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就此机会教师又一次提出问题:从两次肖像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一次开动机器,台作、探究,最后的结尾几乎接近于完美:两次肖像描写预示着孔乙己走向没落、走向死亡。
3 捕捉灵感,多维想象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经典作品、时文美文时,从中捕捉闪光的语言、睿智的思想、哲理类警句,从而积累美文,培养语感。不断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思维能力。比如, 《孔乙己》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看似矛盾的句子在语法上有没有错误?在小说中这种说法到底成立不成立?应该怎样去理解?这都是在一瞬间的想法,捕捉到这样的灵感再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再比如,小说的开头有三小段,其内容好像与孔乙已无关。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这样的写法是不是离题了”,让学生触发灵感,引起想象,从而通过思维得出,小说是需要环境描写的,这三小段就是写的孔乙己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孔乙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从艰难地生存到痛苦地死去。
有人说,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能使语文课堂青春焕发,活力永存,充满美妙的动人旋律。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有一对极为丰富的想象翅膀,这样,才能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的想象自由而潇洒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