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生活的课堂中体验知识生活

作者:曹 雯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先生曾多次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好,生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现阶段,小学新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正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下的品德课堂,要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
  
  一、在课堂预设中联系生活
  
  教科书是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书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比如,四年级《我要攀登》一课的教学,课堂预设可以组织学生先做一个“体力大测验”的游戏,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课堂学习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先体验困难,并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讨论,读出书上的“登山”困难,说说自己的或知道的“登山”故事。还可以播放有关能联系学生克服困难的生活内容课件。激发他们勇往向前的信心,寻找克服困难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可以组织同学通过自己提问题、选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把学生当作课堂生活的小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通过学习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二、在创设情境中亲近生活
  
  生活情境以“情”为径,将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特长、志向、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环境创设,拉近学习与学生心灵及现实生活的距离,诱发主动性,强化活动性,开发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效果,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品德学科中能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心创设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我掉了一颗牙》时,可以小学生常掉牙来创设情境,从而知晓为什么会掉牙?这样的教学情景向儿童的生活延伸,能挖掘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生成学生自己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
  
  三、在实践体验中学习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表现机会。这些表现机会可以是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写作,也可以是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具体来说,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们表演体会盲人购物、断臂人写作业系鞋带、下肢残疾人上楼梯……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的难处,从而更加坚定作为一个健康人更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体验是丰厚而深刻的。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把课堂、书本、学生延伸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同时把大自然、大社会引进学校和课堂,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学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四、在尊重激励中引导生活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生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怀着愉快的情绪,健康安全、积极而有有创意地生活。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让学生参加劳动体验交流感受时,有同学说:“我觉得劳动很累,手都酸了。”有同学说:“劳动真开心,使我学会了很多本领。”有同学说: “我在劳动中克服了很多困难,感觉自己很能干。”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孩子有孩子的理解,学习中不能把老师的意志、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孩子的体验,让他们在体验和反思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五、在回归生活中提升生活
  
  品德教育最终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它只有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真正成为品德教育。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让学生从小过着有道德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真正的生活中去提升自己的生活,促进品德的真正内化,是这门课的特殊任务。
  生活就是教材,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儿童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比如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行动起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父母合作、去社会上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民风民俗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在课上就可以针对孩子们收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可以让他们展示照片、播放录像,也可以请嘉宾发言等,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民风民俗的魅力。再让他们交流心得体会,并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课后,还可以发动学生去学学当地的一些民间手艺、做一些特色小吃、学一些民歌小调等,更加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珍惜和热爱。当然,在活动中也应让他们知道,民风民俗并不都是好的,要学会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地看待善恶、美丑,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通过这种方式,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他们在生活经验交流的基础上,走进自己的生活,老师再适当地引导,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这样不仅推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也使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陶先生的这些话为我们指明了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我们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我们的品德课堂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中快乐、有意义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