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谈快乐学习
作者:韩瑞珍
我们看到自孩子们迈进校园的大门,红扑扑的脸蛋逐渐变黄,到了中高年级,有的孩子稚嫩的鼻梁上架副眼镜。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失去了本该有的童趣和快乐,升学压力迫使他们在学业路上艰苦跋涉。
英国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是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那么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一、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氛围
首先,作为教师就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因为在学校,特别是小学,学生是很崇拜老师的,也爱模仿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孩子们。一个有爱心、乐观的老师,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激起快乐情绪,有效地愉快地学习生活着。相反,如果孩子面对的总是批评或打击,内心会产生恐惧、慌乱,丧失信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显然是无快乐可言的。事实上学生只有在安适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个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总会受到老师的宠爱,而这种宠爱使得这些同学成绩更好。而后进生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得不到关爱,成绩无法提高,表现也会让老师更头疼。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多给予他们关爱和耐心,在恰当的时候鼓励一下他们,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足以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他们开始有了信心,会以自己的进步来回报这种关爱,也会因成就而感到快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育者时刻关心使这条大河流域没有一支溪流干枯、腐败和发臭,那时候集体才能成为人的精神、人的个性的一汪活水。”作为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快乐和谐的氛围,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健康的、生机勃勃的小溪。
二、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巨著《昆虫记》,对昆虫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恰当的表演、游戏、绘画等等。但绝不可以停留在只是追求那种表面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教师应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脑力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如教学《影子》,可带学生走出教室,在太阳下观察追逐自己和同学的影子,再回到教室学习课文,学生必然是兴趣盎然。再如学习《孤寂并美丽着——回忆琪琪》,学生自主探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从课文哪里读出琪琪的美丽?又从哪里看出琪琪的孤寂?美丽的琪琪为什么会孤寂?,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发现过程,脑力劳动的过程,学生被琪琪的美丽所折服,为琪琪的孤寂和去世痛惜,进而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意识也得到增强。
三、让课堂成为快乐学习园地
在学校,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笔者曾做个简单的调查,要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课排个序,发现语文课是排在美术音乐之后的,因为他们从语文课中感受不到快乐。我们这里所说的快乐不是玩乐的快乐,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所产生的快乐和满足。虽然如今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了,老师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但我们也看到,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着浮躁之气,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这种“活”表现出的不是学生思维的活跃,而更多的是肢体的活跃,学生没有思考,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更谈不上因脑力劳动而感受到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表面的,没有大脑深刻体验的快乐,是不能长久的,其结果仍旧逃脱不了学习的疲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作为老师,我们的课堂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而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多给时间学生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揣摩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满足。
栏目编辑 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