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论中学校长的精神

作者:叶发钦




  就目前的中学校长整体素质而言,大多数校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80年代那一批校长相比,并不逊色,甚至知识更丰,眼界更宽、学习能力更强,但是在精神方面,就不太令人满意了。80年代那一批校长的兢兢业业和踏实的作风以及奉献精神在今天的有些中学校长身上有些褪色了。现在有的校长更多表现出有些浮躁、功利,缺乏合作与共享,墨守成规,缺少一种公平公正的心态,忙于应付上级行政的各种检查,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文化人应有的精神和基本素养。因此,重塑中学校长的精神非常必要。
  辞典上对“精神”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指由内在的因素而表现出的活力。这里所讲的精神属于第二种。中学校长的精神也就是由校长内在的因素而表现出的活力状态。校长的精神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是时代要求下校长自身的内在素质的表现。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学校长应具有专业精神、人文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一、专业精神
  
  什么是校长的专业精神?现代校长的专业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社会、对民族、对教育、对每个学生发展的使命的追求。校长专业精神的具体内容首先体现在对自己专业的忠诚上。专业忠诚是“专业性职业”的共同特征,校长的专业忠诚表现为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表现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专业忠诚就是对社会的负责,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其次,专业精神体现为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职业精神,体现为敬业爱岗、高度责任。现在,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得校长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文化的构建,统统指向了学校,指向了校长。作为一名校长,在今天所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有些人所理解的“桃李芬芳”的幸福感;即便是名校,所品尝到的也不仅仅是“门庭若市、踏破门槛”的满足感,更多的是面对社会、面对家长、面对孩子们时那种沉重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面对激烈竞争时的压力和危机感。同时,校长的工作总是难以计量、难以显性化的,校长的工作更多是一种“良心活”,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难以奉献大量的隐型劳动,就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成效。第三,专业精神还表现为一种职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第四,有办好教育的激情。而激情对校长来说是一种极重要的心理品质。清末因提倡新学、教育强国而创办南开中学,而后南开大学的张伯令校长,他不但远见卓识,而且激情澎湃、不屈不挠,千难险阻迎头上。令日本鬼子、军阀、汉奸和保皇派们都无可奈何,甚至低下了头。什么市长、教育总长(部长)他都不愿干。超凡脱俗、不计名利,置毕生精力办好南开。这就是专业精神的至高境界,堪称后世校长之楷模。
  以往我们对校长的素养只重视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缺乏对校长的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的关注。而对一个校长来说,仅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远远不能成为教育家的,不能引领教育发展。没有专业精神,只满足于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出高考状元,那么这个校长的目光就是短浅的,不可能办出一所真正的好学校。
  
  二、人文精神
  
  “科学与人文是人的精神的两翼”(《教师人文读本》)。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书中说:单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说,要走出只培养“半个人的时代”就需要做人文校长。校长是文化人,是学校文化的一面旗帜,用文化创造文化最能够反映校长的工作特点,因此,校长必具备人文素养,体现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素养,一是指对人的理解,关心人,关心人类的命运;一个是关心文,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三是在对人和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性,这种情性是通过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在校长的日常言行中,“润物细无声”,感染着学校师生。人文精神使教育有魂,校长的人文素养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底蕴和校园师生人文精神的生成。在校长人文精神方面,教育家如陶行知、蔡元培、张伯令等和一些知名校长已为我们树立了做人文校长的榜样。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根据这十六字箴言,蔡元培把故宫脚下的北大改造成为一片“精神的圣地”,把一所弥漫着封建官僚习气的学堂改造成一所充满生机、思想活跃,跟上了世界步伐的大学。陶行知,知行统一,人如其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十佳品牌校长、浙江省重点中学——春晖中学校长潘守理先生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文校长。为了消除愿意调来春晖教书的物理教师车春萌的顾虑,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潘校长亲自“三顾茅庐”,先把车老师的母亲接到春晖,专门腾出宿舍让她住下,又把车老师的外甥安排到春晖读书,后来车老师成了市的名优教师。潘校长用人文关怀吸引人才,其实他是在践行“执政为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潘校长还利用春晖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展了“以先进文化打造诚信校园、礼仪校园、知识校园、活力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的人文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如此,50多岁的潘校长还率先住进学生宿舍,睡硬板床,用直接的人文关怀来了解学生。
  
  三、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就是打破对传统权威的迷信,超越常规思维定势,创立新的更适合自然规律和时代特征,更符合科学要求和人之正常需求的事物,从而取得飞跃性发展。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灵魂是不能复制的。但就目前的学校个性而言,绝大多数学校都千篇一律,剥去应试教育的外衣,剥去分数,学校所剩余的东西不多,没多少个性。因此,校长必需具有创新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校长超越因循守旧、屈从于人和盲目依从的心理,有主见更有创见,自主地发展。在打破“旧世界”的同时创造出素质教育的“新世界”来。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办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技术,全面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教育,发展人的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校长的创新精神包括:求异精神——无疑处生疑,无路处走路(问题意识);冒险精神——探索未知领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献身精神——为真理、科学、民主而献身。
  校长要具备创新精神,首先需要转变理念。由过去的职务型校长转变为职业型校长,由事务型校长转变为科研型校长,由权力本位型校长转变为能力本位型校长。再次是创新管理制度。大家知道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教职工和学生两大类。对于教职员工的管理,应构建一种适应新时期特点的新模式。比如人文性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相辅相成;在安全管理中孕育危机,在危机管理中酿造安全,即通过满足需要,关心员工,创造稳定的工作环境,使教职工安居乐业,从而调动积极性的安全管理,又通过一系列的途径给教职工制造一种潜在的威协,迫使教职工积极工作的危机管理,以及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安全危机管理;校长积极营造体现合作与竞争,民主与个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文氛围的管理。关于人才,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观念为“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构建“能者上,庸者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用人机制。要做伯乐型校长,赏识师资,培训师资,提高师资,重用师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正是做伯乐校长的价值体现。
  
  四、团队精神
  
  校长的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校长要有大局意识,具有合作、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也就是校长能尊重学校里每个人的个性和成就,能根据学校的目标和任务,把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队,完成学校的每一个目标,而不是单枪独斗,要使学校团队中有协同合作意识,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使全体成员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实现学校团体的目标。
  校长的团队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1)尊重个性──团队精神的基础。团队精神的形成,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学校要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拨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而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2)聚集力量——凝聚力。校长要善于聚集学校成员的力量,把它凝成合力,使成员间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表现出一种忠诚,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表现出一种骄傲,对团队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忧虑。当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3)倡导合作——团队精神的核心。学校内的团队合作形式很多,有科研课题合作、教学合作也有管理上的合作,有学生团队合作,也有教师团队合作。但不论何种形式的合作,校长都应倡导成员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敬互重、礼貌谦逊、彼此宽容、尊重个性;彼此间是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互相关怀,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利益和成就共享、责任共担,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团队。
  家长制或专断型校长是很难形成团队精神的,校长要具备团队精神,还必须具有开明的思想和开放的观念。
  此外,校长还应有绩效精神、科学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江泽民同志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总要有点精神。赤忱爱国、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战胜一切困难,成就事业的前提。校长的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必定要有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