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谈怎样培养学生非智能因素

作者:吴国华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重要的不是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寡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有没有掌握如何学会新知识技能的本领,也就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从儿童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智能因素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而良好的非智能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则起着调节、补偿、催化、促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培养学生非智能因素方面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的磨练、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品质的形成等。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问题,依据儿童学习心理学的有关原理知识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 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钻研学习。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须把握以下两点:
  1. 以知识本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本身蕴藏着无限美好的东西和伟大的力量:知识可以使人类征服南极,跨入月球;有了知识才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苹果熟了为什么向下落而不能往上飞?有了知识还可以弥补自身的缺点,如书写不漂亮可以借助电脑写文章等。向学生揭示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有什么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以情感促进学习动力。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积极美好的情感对学生的一切认识和行为起着增力发动的作用,也使学习训练不落于枯燥疲乏之中,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师生情感缺乏沟通以及教师期待的丧失是造成后进生的相当重要的原因,而教师对学生的适当鼓励,教师以热爱学生的情感倾注,常常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学习意志的磨练。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 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中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间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如能抓住学习上的困难,教育和引导学生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则能使学生逐步形成顽强不懈的意志力量,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 让学生在“跳一跳”中磨练自己。学生学习上的意志力只有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克服困难才能逐步形成。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教学内容,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并督促他们坚持到底,一旦完成,及时加以评析,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力。提要求时应注意因人而异,所提要求要难度适中:深了,学生虽尽了力,只能望果兴叹,多次失败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浅了,学生不用跳就轻而易举地成功,没有磨砺的过程,不利于意志力的培养。
   2. 既生动活泼又严格要求。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可塑性强,注意力不稳定。因此,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中,常常会半途而废,这就需要教师在明确要求后,一方面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另一方面实行有效监督,进行严格检查,在既坚决严格而又诚恳热情地帮助中逐步培养学生有始有终、顽强努力的意志品格。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行为定势。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小学是学生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师,应该注意经常地、有意义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要提出要求,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养成认真阅读、专心听讲、认真审题、认真分析、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等良好习惯,对于每一种习惯都要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具体指导。
  2. 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特别是在低年级时期,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从一年级起就抓紧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要求,做到习惯成自然。
  3. 要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受教师习惯的影响很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无论看书、讲话,还是板书、批改作业,都要为学生当好示范。
  
  四、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向导,是发展智能的金钥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 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学法。示范是指教师用自己学习研究的方法为学生作出榜样,旨在让学生模仿。模仿,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模式或样板进行模拟和仿效。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学习、品性、习惯最初都起始于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家长、教师和同伴的行为。同样,他们(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并直接依赖于教师的示范。教师示范质量的高低,提供榜样的好坏,都直接决定着学生模仿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示范作用,作出正确的示范或良好的榜样来供学生进行模仿。
  2. 引导学生积极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学法。这里的操作,是指学生利用学具和其它工具通过具体的摆一摆、拼一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获取知识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它既需要认识、情感、意志多种心理活动的协调,又需要脑、眼、口、耳、手多种生理感官的参与。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听视想记结合,耳眼脑手并用,学生学习方法才学得快,掌握得牢。
  3. 合理指点,由扶到放,让学生在尝试活动中掌握学法。尝试,指的是学生依靠教材,在教师的合理指点下试着去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教师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成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成为帮助发现矛盾而又不是奉献真理的人。尝试,给予了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去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但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一样,主要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实现,要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因此,学生的尝试过程,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明确的指点。教师的指点要合理,要有的放矢,让学生的尝试循序渐进,体现出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学生尝试的初期,教师的指点应详细一些,明确一些,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后,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学习。
  
  五、学习品质的形成。
  优秀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种直接的促进作用,它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非常注重对学生优秀学习品质形成的指导。
  1. 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①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对比中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易于混淆的内容提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上提出问题,思考是否符合实际和是不是最佳解法等。②教师要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尽量提供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每节课,都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③教师还要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愿望。④教师要讲究释疑的方式,做到学生自己能释疑的绝不相帮,对于学生自己有潜力释疑的,要组织他们积极讨论、争辩、翻书阅读、查找资料……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 训练学生丰富想象的学习品质。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如天文学家由鸟的飞行想到了人的飞行,发明了飞行器;由牛顿的万有引力提出了宇宙“黑洞”之假说。数学学科的想象虽非如此美妙,但数学教师应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想象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四面八方想等方式,启发学生想象。
  3. 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学习品质。多角度思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优异的思维品质。学生优异的思维品质,有赖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培养。例如,在教学中常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常用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采用难题巧解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运用多题归一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同性;运用多解择优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等。
  4. 训练学生善于应用的学习品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因此要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的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如:怎样测算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如何计算操场的面积?怎样计算你家每个月应付的水电费,怎样计算你家存款的利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