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教师学习的应然分析

作者:杨 骞 溪海燕




  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方式都可以看作是教师的学习,包括培训中的理论学习,教学中的问题反思,交流中的碰撞感悟等。
  5. 以行动改变为成效
  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学习的动机和过程,更要通过结果来判断教师学习的有效性。有人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划分为“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所倡导的理论”容易被教师意识到,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是它并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所采用的理论”则是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它往往是内隐的,不容易被教师关注,并且不容易发生改变。因此,很容易发生的情况便是教师发现了问题,经历了学习,也认同学习内容并试图改变教学行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无意识地“新瓶装旧酒”,此时,教师的学习也不能称为是有效的。
  
  三、教师学习的对象
  
  既然教师的学习是以专业发展为基本目标,那么,所有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知识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对象。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
  1. 专业品格
  教师的专业品格包括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教育理念;崇高的职业理想、专业发展的意识、积极工作的动力等专业情意;以及平等、民主、公正、以身作则、热爱生活等个人人格。
  2. 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一般原理性的知识,即“怎么教的知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知识的背景、知识的获取方法、知识的新发展等“教什么的知识”。
  3. 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教育活动实施能力、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
  一方面,不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所面对和解决的教学问题也各有差异,因此,不同教师学习的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各种知识并不是静态、割裂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不同的教师对同一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感悟并不相同,同时,从不同教学事件中也可能获得同样的发展。
  因此,教师学习对象仅仅是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确定的知识系统,甚至对于特定的教师来说,发展的不同时期,所面对的学习内容和领域也是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等在教师任职之前就相对薄弱、贫乏的知识,教育与心理的现代理论、本学科的现代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等随时代发展而逐渐更新的知识,侧重在职后发展的实践性知识,是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教师学习的方式
  
  1. 与文字对话——读书
  一提起学习,首先想到的便是读书,教师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读书。
  教师阅读的书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生活智慧类,用来获取广泛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育理论类,包括教育专著、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用来学习和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指引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散文类,包括经典的教育文章、教育电影,优秀教师的教育随笔、教育日记、教育感悟等,这些生动而真实的叙述更容易唤起教师的共识,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灵感。
  教师在阅读时要有计划性、批判性和有效性。教师的工作琐碎而繁忙,时间有限,安排阅读计划有利于保障读书的有序进行,而阅读计划不仅包括每天阅读的时间、阅读量,还要尽量保证三种类型阅读书目的搭配;批判性是指不能盲从,带着思考去阅读,也许你也能发现更为精炼的道理,甚至发现书本上的文字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真实的;保证阅读有效性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记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注意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2. 与实践对话——反思
  教师完全可以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对教育、教学、学生、课程的新理解,主要方式就是反思。
  进行自我反思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对教学矛盾: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教师自身的发展,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培养,教学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的连续性,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教师反思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自我诘难、自我追问。教师把自我提问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并呈现出来,即教学日志;对教学日志进行阶段性地整理和总结,就可以以档案袋的方式积累起来,也可以成为与其他教师共享的教育资源。
  3. 与同伴对话——交流
  教师同伴拥有相同的教育环境,面临类似的教育问题,却可能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同伴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间交流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读书心得、个人反思中的各种内容等。
  教师间的交流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包括读书报告、座谈会、听评课、讲座等,非正式的交流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下。
  4. 与理论对话——研究
  教育理论再先进,不被教师所接受和认可,不能应用在教育实践中,也是空中楼阁。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便是检验、应用理论的一个过程。
  教师研究与教育理论者研究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教育理论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建构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而教师研究则是在选择研究主题、思考研究过程和结果、利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改进教学、理解课程,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教师参与研究的方法可以是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参加教育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开展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撰写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
  
  五、教师学习的支持性环境
  
  我们提倡教师自主地学习,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学习就完全是教师个人的责任,学校需要为教师创设一个促进学习、保障发展的环境,从学校政策的角度来规划、设计、调整教师的学习行为,为教师提供制度与伦理的双重关怀。
  1. 创设学习型组织环境
  学习型组织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而是学校所倡导的理念。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共性理念包括:第一,所有成员都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第二,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之中共享;第三,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四,要把学习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提高基本素养、启迪教育智慧,发展创造力;第五,教师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与学校价值的实现相统一;第六,建设学习文化,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文化的价值观体系。
  学校需要用这种思想不断地引导、激励教师的学习,帮助教师克服学习的惰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证;同时,明确的精神指引也可以帮助教师统一思想,产生学习的凝聚力,建立学习共同体。
  2. 建立保障学习的制度
  制度可以更加明确地规范教师的学习行为。保障学习的制度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制度。要从学校政策的角度说明可实现的学习内容、时间安排、考勤方式、学习记录等,为教师建立一个规范的操作指引。
  二是评价制度。对于以下几对关系,评价细则中要做好一定的区分:主动学习与被动参与,学习的数量与质量,短期评价与长期目标,横向比较与个人纵向发展,学习表现与教学提高,学校评价、自己评价与同伴评价等。
  三是奖惩制度。在公平、公正的学习评价的基础上,也要有明确的、有层次梯度的奖励和惩罚规定。当学习还不能完全内化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时,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方式。
  3. 关注教师的心理状况
  我们已经熟悉了教师就是“春蚕”、“蜡烛”的观念,认为教师就应该奉献自己的全部来承担社会责任,于是一再对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即便是现在,我们纠正了以往把教师过于“神圣化”的思想,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也具有发展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思维的惯性和现实的压力又让社会把发展与提高的任务压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学要因材施教,就需要教师能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指点迷津;学生要迅速发展,也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自身要实现专业发展,更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原本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在却成为任务压在教师的身上。如何让教师摆正心态,愿学、乐学、善学,便是学校需要引导的。
  于是,学校应该理解教师的努力和付出,不能无视教师孤立无援的发展状况,为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尝试,敢于面对和修正自己的教学失误;让教师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愿意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共享与讨论来加速教学水平的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