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潜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与开发
作者:殷春霞
语文学科因其内容的人文性和可塑性,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道德、审美等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潜在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和价值,“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意见)
一、开发语文潜在课程资源的意义
首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里“人文内涵的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直接揭示了语文具有丰富的“潜在(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而且这种“影响”和“作用”是直指“学生的精神领域”的。
其次,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和第九条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里把培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单独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一目标,足见语文学习对学生思想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学生与人交往礼仪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潜在资源,以达成语文课程的目标。
二、礼仪教育及其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
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然而我国现代人“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且不说中国人在国外不遵守公共场所道德礼仪规范而被媒体曝光的令人难堪的举动,就看看身边的学生,很多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有些甚至把一些不文明、粗俗低级的东西当作“新潮”、“潇洒”,把无视校规,行为不羁,看成是“个性”,动辄出口成“脏”,一有摩擦就拳脚相加。这些均是“礼仪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后果。究其因,除了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这一重要原因之外,学校教育应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学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尽管社会道德规范方面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学生却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迫在眉睫。而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通道和主要载体,其本身具备丰富的潜在资源可以挖掘,笔者仅以“礼仪教育”为例,来谈谈自己对语文教材中潜在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的肤浅认识与做法。
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礼仪教育的一些做法
语文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番尝试和探索,梳理归纳如下。
1. 语文教材中蕴藏丰富的教育资源——课堂渗透法。
语文课本具有凭借、示例、教育等功能,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教材所提供的礼仪教育资源,在师生研讨学习语文知识进程中渗透礼仪知识的教育。现仅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例。《社戏》中深入挖掘平桥村民的待客之道;《伟人细胞》细究邱士力对女生的言行违背了哪些利益标准,贾里的绅士风度又有怎样的具体体现;还有《狼》专题材料揭示的人与狼、狼与其它动物之间相处的自然准则等等。教师甚至可以组织有关礼仪方面的专题探究活动。例如“由《曹刿论战》探讨古代两国交兵的礼节”、“由《论语》看孔子所崇尚的‘礼’之精髓、“古往今来我国春节礼仪文化初探”、“四大名著中的礼仪文化”等等,通过这些专题的研究,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礼仪的内涵与外延。
2. 语文活动中生成无尽的教育因素——活动锻炼法。
语文课本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唯有通过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赋予了学生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给学生学习礼仪提供了直接锻炼的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四、六单元共设计了三则“口语交际”活动材料,以明确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揭示了言谈礼仪的规范要求:①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②说话有针对性、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③学会委婉地拒绝;同时第三、五两个单元分别设计了“走进图书馆”和“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两则语文实践活动。这几则活动材料提供了很好的模拟情景,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活动中切身体会与他人交谈的礼仪要求。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这两项活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让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口语交际”方面的提示及自己平时生活中习得的交往礼仪,从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角度,明确与人交往应该注意的礼仪要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训练,在同伴合作中相互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最后,利用班会课进行现场新闻发布,或者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书店进行实地演练。由此引导学生直接体验多种角色之间的交往礼仪、言谈技巧。
3. 教师言行中产生间接的教育力量——榜样启迪法。
中小学生普遍具有明显的向师性、依赖性。于学生而言,教师就是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具有其他角色无可比拟的感染影响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养成。语言如春风化雨,微笑似和煦阳光;着装端庄得体、举止温文尔雅;举手投足处处流露良好修养和高雅情趣的教师,自然更容易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我们很难想象对学生的问候置若罔闻的教师如何能教导出有礼貌的学生;从不弯腰捡纸屑的教师怎样培养出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学生;用餐从不排队的教师又何以说服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榜样示范法要求教师有鲜明的角色意识,在与学生共处的各种场合,应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仪表形象,一言一行均应展示良好的礼仪修养,以己为榜样来感染学生。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的微笑、生动流畅的教学语言、耐心倾听学生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观点等等,均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礼仪。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细节,通过表扬肯定或暗示提醒等方式及时强化正确的言行方式或纠正错误的行为举止,以此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中树立礼仪榜样,以正面形象来刺激学生的效仿潜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近朱者赤”。
另外,根据心理暗示和激励评价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自我内省法和评价激励法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自我内省法是指通过暗示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礼仪规范标准,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自觉地总结得失、扬长补短的方法。教师应利用一切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如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就自己的言行,夸夸优点、找找不足,进行自我评价式的演讲;每周让学生写写礼仪行为的反思日记;帮助学生在成立记录袋中建立礼仪小档案等等。
评价激励法是对学生言行优劣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强化学生的礼仪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渗透于课内外任何时间和场所。当然,相比较于否定和惩罚而言,肯定与奖励应更多些,且惩罚应注意方式方法,必须以不损害学生身心为前提。例如听到学生口出脏言、语出不逊,可罚其摘录50条不重复的文明用语并于课上宣读;如遇到学生因小事斤斤计较产生冲突,则可令其寻找有关“宽容”的典故两三则并于课前演讲;如有学生不讲卫生,则责令他负责出刊一期以卫生为题材的板报或墙报等等。在实行该方法之前,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订立言行礼仪约法三章,就常见的礼仪问题列出详尽的奖惩措施,且师生必须共同履行约定。
总而言之,礼仪教育可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因其丰富的人文性和活动性,在礼仪教育乃至德育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心,善于挖掘,善于组织,一定可以将育人的目标贯穿于教学实践中。愿我们都做这样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