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浅谈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作者:张耀奇
笔者最近有幸参与了常州市组织的教学能手课堂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一连听了五节课,教学内容统一是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劳伦斯的《鸟啼》。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写于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篇课文描述了冬天过后春天来临之际,鸟儿微弱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通过由衷赞美鸟儿“向死而生”,揭示出生命不息的哲理。这是一篇值得品读、内涵丰富的抒情散文,描写精致,感情炽热,寓意深刻,构思精当,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怎样在一堂课内将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呢?在听课的过程中,执教者的一些教学处理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其一:有的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体现。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圈点勾画,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句子表达的恰当,课文中精彩的修辞手法,并辅之一些练习,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向语句辞章。由于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缺乏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似乎纯粹把这篇课文当作语文知识练习材料的范例。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训练中,无暇欣赏课文之美,无心领悟文章的哲理,更谈不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这种课堂教学设计,给人以顾此失彼的感觉。
其二:有的虽然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个情感态度是外加的,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不是从文本中自然引出来的。如有一位执教者这样提问:“鸟儿的啼鸣象征什么?”学生回答:“象征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生命。”老师接着点拨:“生机勃勃是多样的、精彩的,请大家把现实生活中多样的生命展示出来。”于是同学们热烈讨论,归纳出生命的阳刚之美、丰富之美、平淡之美、和谐之美等。有的同学把生命的多姿多彩与鸟啼的多样性相并列,这种讨论尽管热闹,却脱离了文本,缺乏对文本的领悟。学生不会因独特的文章而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和独特的情感共鸣。这就好比一个非常硕大的红苹果挂在树上,但这个苹果不是树上自然结出的,而是从别的树上采摘下来系上去的。苹果虽美,却使人感到不真实。
其三:教师直白式的灌输式讲解,完全忽略了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由于本课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把握不住课文内容,领悟不了主题,所以让学生读了一遍,就急急乎转入“讨论”。讨论不出来,就急急乎自己讲授,又是分析课文内容,又是讲解艺术手法,指出课文的关键是“向死而生”。应该说教师讲解的功力还算不错,同学们也能听明白。但是由于所有的内容几乎都是由老师讲解、传递,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走,被动地听和记,根本谈不上什么发现和思考,更谈不上什么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兴奋和愉快。
从以上三种情况来看,要做到三维目标在一堂课有限时间内的整合,是需要精心设计和研究的。这次听课,其中有一节课,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执教者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为什么在作家笔下冬天这么残酷、萧瑟?鸟儿的啼鸣有什么意义?鸟儿啼鸣的特征是什么?教师和学生一起研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联系上下文领会语句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后半部分的议论和抒情进行讨论,最后才点出“向死而生”的鸟啼精神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启发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感受吗?让我们回到作者的时代去体会一下吧!”教师用多媒体放出几张幻灯片,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场面、战后的废墟以及人们迷茫的神情。紧接着,老师又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课文的有关段落。同学们有深思、有回味,教室里充溢着一种特殊的肃穆氛围。黑板上板书的“生命不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三个短语,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点明了中心。课结束时,余味未尽,同学们自发地以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执教老师的谢意,对执教老师的充分评价。
从这几堂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把三维目标在课堂内整合好,首先是对课文的准确把握。对具体课文而言,文本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的,还有情感的、哲理的内容。教师一定要高屋建瓴,胸中有数,不能大而化之,模模糊糊;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必然产生误导。二是对教育对象的把握与定位,也就是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大致有一个了解。这个把握越准确,其教学越有底,越能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取得好的效果。离开了对学生认知状态的准确把握,脱离实际,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三是针对文本与教学对象进行预设,确定整体的教学策略。从新课程的理念看来,文本好比是一座园林,教师领着学生欣赏园林,就要设计好导游路线,把握好关键处的点拨,使学生尽得其中精髓。游园的乐趣,既在园林本身,也在于组织者的用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是一个组织参观者,既不能只顾自己欣赏,也不能放任学生参观,奥妙全在于教师的“导”。
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首先是“发现”,发现文本的真正价值。这个价值其实就包含着三维目标。然后在课堂上领着同学们一起去“发现”,去研习,去探讨,去领悟,去体验,努力理解文本的内容,掌握其精要。因为是“发现”,所以在猎取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必然会得到一种获得的愉快,也必然在情感上产生积极的共鸣。打个比方,课堂的三维目标就好像是色香味,这色香味应该统一在佳肴之中。好的厨师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菜色香味俱佳,同时又能让人觉得这色香味是那独特的菜肴本身具有的。
作为一个新课程的执教者,我们可能做不到在课堂上使三维目标完美的结合,也不敢说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是最佳的策略。但有一点绝对必须把握好,即作为执教者,课堂设计应尽可能兼顾三维目标,尽量把三维目标自然融合在一堂课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之中,绝不能割裂三维目标,使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假如课堂教学是一块田地的话,那么三维目标就应如春雨滋润、冬雪溶化一样自然渗透。这样的境界才是语文新课程所要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