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用爱点燃心灵的明灯

作者:佚名




  一、问题概述与背景资料
  
  小迪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胆子非常小,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发言,虽然有时在老师的鼓励下鼓着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脸通红的,声音怯怯的,平时也很少主动跟同学交往。读一年级时,老师去家访,她竟跑到楼上躲起来,任凭千呼万唤,她都不肯下楼。上楼去看她,她蜷缩到床边,满脸惧意。从二年级起,她开始不愿意上学,总是父母硬拉着来学校,后来发展到在棍棒的“威胁”下勉强上学。她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有一次,为了抗拒上学,她竟然将一枚硬币吞到肚子里。
  通过调查了解到小迪的父母因婚后多年未能生育,就领养了四岁的小迪,一直对小迪宠爱有加。小迪家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主要由母亲照料,父亲经常在外奔波做生意,平时和孩子的沟通少,可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小迪入学不久,母亲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弟弟。
  
  二、分析诊断
  
  小迪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除受其性格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围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对她关心不够。
  家庭方面:由于领养时小迪已四岁,她隐约知道自己并非父母亲生,弟弟的降临,使一直生活在蜜罐中的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威胁,她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确实,有了儿子之后的父母对小迪的关爱较之前相比相对少了几分,内向而敏感的小迪放大了这种爱的缺失,产生了“错觉恐慌”。她需要父母的爱来安慰她脆弱的心灵,由于就学的是寄宿制学校,双休日才能回家,在她心里,离开了父母就好象失去了父母的爱,这是她产生学校恐惧的主要根源。父母强迫她上学更加深了小迪的心理错觉,以致于后来发展到用吞硬币的极端行为来抗拒上学。学习上,小迪比不上其他同学,父亲对她的期望又特别高,使她觉得心理压力很大,从而也产生厌学情绪。
  学校方面:小迪内向的性格导致她不会主动跟别人交往,好朋友不多,加上老师对她心理方面的关心不够。学业上她不够出色,由于她常常不完成双休日作业,害怕到学校后挨老师批评。种种因素使她觉得学校生活不快乐,也是她产生“学校恐惧”的原因之一。
  
  三、辅导措施
  
  1. 调整认知。
  解开小迪“错觉恐慌”的心结,关键是让小迪感受到爸爸妈妈需要我,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建立自信。
  在班队课“我的好妈妈、好爸爸”上,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发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活动中,小迪一言不发。课后找她谈话,问她为什么不说说爸爸妈妈的好?她把头低得很下的,过了好久才轻轻地说:“不知道。以前爸爸妈妈最喜欢我,常陪我玩,可现在他们只顾照顾弟弟不理我。”“那是因为你长大了,变能干了,弟弟还是个婴儿,更需要爸爸妈妈的呵护。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你送到这里来上学吗?”我接着问。小迪摇摇头。“那是因为你爸爸想让你读好的学校,所以宁可多化一些钱也要送你到这里来读书。”小迪若有所思地看着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为了进一步调整小迪的认知错觉,我决定设计一个角色体验活动,让她体验母亲带孩子的辛苦。我抱来了女儿的电子娃娃,也许是这个会哭、会笑、会生病、会吃奶的娃娃太吸引人了,小迪主动要求把它抱回家好好照顾它,我说:“照顾娃娃可不容易,得不让它哭,不让它饿,不让它生病。你能行吗?”她腼腆地点了点头。过了双休日,我问她带娃娃的感受,她告诉我,这个娃娃很好玩,就是照顾它太累了,一会儿要喝奶,一会儿要换尿布,有时还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像弟弟一样麻烦。“是吗?”我微笑着反问,“可你妈妈不仅要照顾弟弟,还要打理店里的生意呢!你现在明白妈妈为什么没时间陪你玩了吗?”孩子终于懂事的点点头。
  2. 情感关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我主动与小迪的父母沟通,分析了小迪恐惧学校的根源所在,建议小迪的父母尽量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之后的双休日,小迪的爸爸尽可能地推掉应酬,父母轮流在家陪孩子玩耍游戏、看书做作业,使小迪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关爱,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因为有了家长的督促和帮助,小迪能认真完成各种作业,断绝了因不完成作业而害怕上学的恐惧根源。
  (2)开展多种游戏活动。课间,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如编花篮、火车钻山洞、踢踺子、跳绳等。在游戏过程中,我给予小迪特别的关注,鼓励小迪多与同伴玩耍游戏,让她开心起来,快乐起来,活泼起来,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让她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同伴的友善、老师的亲切,拉近她与老师、同学的心理距离,使她愿意接近老师,结交同学。
  (3)有意识地找她“闲聊”。利用课间,经常跟她聊聊天,问问她双休日的情况,听她讲讲一天当中的趣事。我也能在聊天中捕捉到有益的信息,了解她的心理状态,便于下一步跟进辅导。
  (4)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我送给小迪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取名为“快乐收藏”,给予她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她用文字、图画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每天至少记下一件快乐的事,在记录快乐的过程中,经历快乐的情感体验,帮助她调整心态。
  3. 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注重创设各种机会,让小迪体验成功,品味快乐。
  (1)合理期望。小迪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与父亲要求她名列前茅的期望相差甚远,父亲的不满使小迪更加自卑。于是我与她父亲沟通,根据小迪现状和能力提出合理的期望。
  (2)展示自我。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她来展示自己的朗读,让她回答能够解决的问题,并暗示同学表扬和鼓励她,让她知道“我的回答还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的朗读还可以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小迪跳绳不错,恰好那年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于是我早早鼓励小迪认真练,争取在比赛中为班争光。后来,小迪获得了二等奖,这可是她第一次得奖!从此,小迪对自己信心倍增,认为“只要努力,我也能行!”
  (4)放大优点。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优点轰炸”的活动,让每个人用放大镜找别人的优点。同学找出了小迪身上的许多优点:文明,从不跟别人吵架;吃饭快;抽屉整得井井有条;集会时做到静、齐、快;上课能认真听;成绩有进步……同伴的评价,使她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找回失落的自我。
  
  四、辅导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跟踪辅导,小迪已不再害怕上学,各方面有了喜人的变化:从二年级第二学期起,她每周一都能做到高高兴兴来上学。双休日回家,不但能自觉完成作业,还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懂得体谅父母,回报父母;小迪已完全融入班集体,愿意为班级做事,如当值日生忘记擦黑板的时候,她常常抢着擦黑板;
  小迪的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很融洽,课间常看到她与同学高兴地做游戏,听到她愉快的笑声。碰到老师她不再回避,能笑眯眯的问候一声老师好。二年级期末,我们再去家访时,她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拿水果、倒茶,还陪着说话,显得大方有礼。父母为她的变化而感到十分高兴;小迪的学习成绩有了提
  高。二年级年段过关考试时,小迪语文、数学成绩达到中等水平。
  
  五、启迪感悟
  
  反思对小迪长期的跟踪与指导过程,笔者感触最深的是:
  1. 解决受辅者因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必须和家长及时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爱与归属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应该由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协作来实现,而家庭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关键因素。
  2. 对于受辅者的心理辅导不能与教育其他学生脱节。因此,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营造温馨的大环境,也是改变受辅者自卑、胆怯的有效方法。
  3. 在辅导过程中,应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要及时鼓励。可以说,有些学生开始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冲着老师的表扬来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切不可伤害。
  4. 对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爱。爱是宽容、爱是理解;爱是接纳,爱更是期待。让我们用爱燃起学生心灵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