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两个提问案例的思考

作者:杨 雷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提问,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折射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素养。下面就两个关于提问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曾听过一节课题是《湖》的二年级语文观摩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微风吹过湖面”。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微风”之微,提问学生:“微风大吗?”可能是低年级学生心理容易受暗示的缘故,学生全体回答“大”,教师很不满意学生的答案,提高嗓门重复问到:“到底大不大?”,学生以为教师的提问是为了起强调作用,继续异口同声道:“大”,教师一下子变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是好。
  类似上述教师的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见到。教师想当然的提问,学生想当然的回答,一问一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获取知识,其实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没发挥提问的应有作用。出现这种尴尬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提问不准确;二是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差。诸如“微风大吗?”、“这对吗?”、“你们好吗?”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很容易形成定式:“对”、“好”。因此老师最好不要这样提问。如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教师应考虑是否需要变换一种方式提问,而不要唯寻求答案的正误与否,一意追问。
  另,听一节音乐课,教师在教完歌曲《小小的船》后,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借以巩固知识。教师讲明比赛规则,优秀组将获“流动小红旗”一面。
  男生组唱完,教师问女生组:“男生组唱得好吗?”“不好”,女生一齐回答。教师并没在意学生的回答是否客观,接着由女生组唱完,问男生组:“女生组唱得好吗?”“不好”。既然都不好,评比优秀组活动自然就取消了。
  提问是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评比优秀组是教师教学激励方法的重要体现,可就因为教师不恰当的发问,而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这样提问:“请评价唱得好不好,并说出理由”,或问:“他们哪个地方唱得特别好”以此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细心思考。若此,上述情形不仅不会出现,同时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的指点,引导学生养成“欣赏、赞美”他人的品质,还能掌握歌曲正确咏唱的方法,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上例两则提问案例虽属典型,但它告诉人们一个极简单的道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提问是不能随意的,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问则已,问则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