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初三政治分类与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赵建文
一、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把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三大领域。其中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外国专家的分层教学目标、尤其前三个能力目标被实践证明是适合初中教学的,因此,它也正反映在中考的命题中。
面对中考的能力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毕业班教师基本都能抓好记识、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教学。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命题还引入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目标,其命题特点是:重视基础,联系实际,渗透新课标,关注热点,凸现能力,鼓励创新。那么,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实施掌握知识、时政热点、与能力的分类教学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做法是:
1. 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
知识是能力表现的基础,是联系时政热点的根。学生没有扎实的知识作基础,高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讲课本知识,留下足够时间让学生识记与堂上练习。通过口头的、书面的练习,加强对知识的识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应该根据记忆规律帮助学生进行单元复习、阶段复习与测试。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2. 采用分散与集中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如果说教师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是属于掌握知识,那么,教会学生“想什么、怎样想”就应该属于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授之以鱼”,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
根据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能力训练。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依靠临时抱佛脚。应该细水长流地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包括时事述评、堂上练习、作业以及测试的讲评中。在分散训练能力的基础上,在大的考试前还要集中地、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的以下几种能力:
⑴审题能力(学会看问句的设问方式、角度;学会酌情看题目材料,学会找出关键的字、词、句);
⑵思维能力(在教学、题型练习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
⑶答题规范以及做题的综合能力(对各种题型进行归类、明确答题规范;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掌握先易后难原则等等)。
3.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指导学生分析时政热点。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材中的概念、原理、不应该变成背得滚瓜烂熟的条条,而应该成为形成的能力的因素,成为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适时地联系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新闻,以及本地的时政热点的事例、数据,还有结合学校、家庭、个人的实际等等进行正面评析,注意用主流观点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求实创新的精神。
在处理知识、热点、与能力的关系中,要教会学生“有的放矢”,“有”是做,就是联系;“的”是热点问题;“矢”是课本知识;“放”是能力。即对准时政热点、恰当地运用课本知识、作出正确的推断、解释。努力做到“观点明、事例清、思维广、能力高”。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联系时政热点的分类教学策略,只是相对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总复习阶段,三者的关系尤为密切。在第一轮复习中,重点是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以课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时政热点、能力训练渗透在基础知识当中;在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单位,构建跨课程、跨章节的知识网络,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的知识网络,带动时政热点的复习;在第三轮复习中,以时政热点为专题,带动知识的整合、再生。知识的整合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的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它还包括知识的分解、迁移),使之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二、教学分层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策略
布鲁姆在他倡导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方法中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与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有关。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是不同的。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布鲁姆的上述论断是正确的。以往的教学笔者都采用分类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但在教学管理上习惯采用老一套的“一刀切”模式,即不同层次的班,采用相同的教学标准、方法、计划。但是,在普通中学里,提高班与平衡班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即使在平衡班里,优秀生与学困生的差异也是很大的。采用“一刀切”模式,教学的针对性不强。经过教学反思和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笔者改革以往“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模式,运用布鲁姆关于目标分类教学的理论,尝试采取下列的教学管理措施:
1. 确立分层的目标管理方式,努力扩大上层、中层的学生队伍。
在年级分班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上层目标,即两个提高班的学生学习目标是:应该力争上游,优秀率要达到35%以上;优秀生要达到80分以上。提高班的平均分要超过平衡班20分以上,此外,六个平衡班的优秀率也要实现0的突破。
其次,对各个班学习成绩处在中层的学生要确定名单和分数(50—69),要求他们争取或确保60分。并在月测、中段考、期末考后进行检查、并大力表扬、奖励。
2. 调整评价尺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得到学生的配合,可尝试把新课程的新标准——发展性评价、注重教学过程等新理念引入课堂,具体做法是:
⑴ 提高课堂成绩的比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把学生在课堂的方方面面纳入课堂成绩,提高课堂成绩在平时分的比例,并且提高平时分在学期总评中的比例。使全体学生重视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⑵ 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希望。
以往“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模式,只关注好学生,对中等生、“学困生”是置之不理的。采用新理念、新方法教学,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优秀生是高标准、严要求,多动脑、动口、动手,各方面尽可能完美;中等生的标准是鼓励进步,及时检查、纠正、教育、引导;学困生的标准更为宽松,能够遵守纪律,做一些最简单的练习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