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导学习”认识误区辨析
作者:邵 敏
[关键字]问题引导学习创造性思维 问题意识问题情境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也称为“问题引导学习”。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并且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正确地将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用于实际教学中,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是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之对“问题引导学习”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致使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实效,所以有必要就“问题引导学习”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
一、“问题引导学习”参与主体的认识误区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的权威,呼吁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环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引导作用,在对“问题引导学习”参与主体上产生了两种极端的认识误区。
1. 认为“问题引导学习”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渗透,淡化了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自己角色应该从教学的传授者转化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上来,但是在实际的问题式教学中,部分教师激进的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一直居于主动的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问题引导学习始终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有学者认为“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管理”,“学习者必须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主动学习,了解应该要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学习,凭借自己的个体经验以及给予个体经验的个性化的指示自主地去解决所面临的疑问和矛盾”,并将此作为问题引导学习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贯穿融合的,学生能力水平和思维认知的不成熟、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以及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都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始终独立、自由、自主的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者也没有能力自己完全担负起整个的学习责任,也不可能完全明确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去学等很多的问题。学习者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将“问题引导学习”看成始终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最终会导致教学活动缺乏设计,学习目标泛化,学习活动陷入无组织、无目标状态。
2. 认为“问题引导学习”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策略。
“问题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探索、研究领悟、揭示规律”,教师改变原来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将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分析、探讨,使学生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然而在应用过程中,教师把问题以课堂导入的形式提出,接下来就是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问题仅仅成了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先决条件,失去了设置问题的原有意义,学生仍然只是教学内容的“被灌输者和接受者”。
“问题引导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设置问题,供学习者解答,还应该积极地为学习者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组织学生分析矛盾、揭示规律、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通过抽象、概括、归类、迁移等过程形成一定的认知层次结构,构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进而培养学生活跃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更深入和有意义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
二、“问题引导学习”应用目的和应用范畴的认识误区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把“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强调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问题引导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模式之一,部分教师对其应用目的存在着以下几点严重的认识误区。
1. “问题引导学习”只作为教学的导入,导入后不再提及。
为了激起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或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往往会涉及一些启人深思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程或课堂教学的导入,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每门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和章节的学习目标有时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目标的完成。教师受这种现象的影响,片面地将导入性问题的应用看作是“问题引导学习”的全部内涵,导致“问题”仅局限在课本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上,限制了学习者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知识的获得。“问题引导学习”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认知化的土壤。”
2. 将“问题引导学习”完全等同于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问题推进式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主动构建起概念、原理及方法等。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它倾向于由目的推知需求,而且是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的,可以看作是“问题引导学习”的一部分,但不完全等同于“问题引导学习”。这种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最终结果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学到问题背后隐藏的知识、技能,并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问题。“问题引导学习”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学习者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参与性,强调问题解决中知识运用与获得的过程性。将两者混为一谈,会陷入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误区,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问题引导学习”只适用于课外探究活动中的错误认识。
受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一些教师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模式拒之于课堂教学的门外,认为“问题引导学习”也就只限于课外观摩或学校学习之外的补充。
基于问题的学习需要学习者的探究与合作,它不仅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且更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知识的获得和学习者协作精神的培养,它不仅是课外学习的有效模式,对于课内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获取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