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导学习”认识误区辨析
作者:邵 敏
三.正确应用“问题引导学习”的策略
1.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科学设计问题教学。
问题意识既是有意义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又是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强大内驱力。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应当积极的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促进学习过程:“为什么?”“你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那是对的?”“如果……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地思考他们的每一个质疑。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遵循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设计问题——(呈现)遭遇问题——自我指导学习——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根据需要省略或是反复执行,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贯穿于过程始终。问题可以是由教师发现并设计,也可以是师生共同设计;问题设计的思想可以是为了确保学生已经学习过某个特定的知识领域、灵活的引导学生到相应的内容领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或是学生熟悉未来职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等等。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通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范例和给与适当的学习策略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2. 学生积极参与是根本,小组协作是关键。
“问题引导学习”必须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标志。在“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真正锻炼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基于问题学习中,由于驱动学习和教学过程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单个学生一般无法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可以包括:利用头脑风暴法产生有效的想法;提取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确定学习主题并分派学习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进度;确定要查找或咨询的信息;整合搜集来的信息;共同提出解决的办法;实施解决办法等等。问题解决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和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特别指出的是,小组采用异质分组,有利于成员间的相互促进和特长的发挥;老师从宏观上指导和协调小组间的活动。
3. 问题设计的几点要求。
问题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线,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教师在设计问题、启发思考时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问题的表述要简明扼要、清晰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和真实性;另外,教师要注意时机和情境的设置,切忌为问问题而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者产生更多的创造性问题。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源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引导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分析进行再创造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创造性思维的引导法,正确理解和运用“问题引导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玲. 论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本质和特点[J]. 文教资料,2005,(26):53-56
[2]李东.“问题性教学”在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理论观察,2005,(2):100-101
[3]王娟. 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与教师的角色探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2):56-58
[4]陈士凡. “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4,(4):35-36
[5]刘超. 教学创新的关键——让学生“会问”.[J]基础教育参考,2005,(6):40-41
[6]鹿锦秋. 历史网络探究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中国电化教育,2006,(5):44-47
[7]陈梦稀. 问题教学与批判精神的培养[J]. 求索,2004,(2):151-15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