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教师专业成长须关注的几个不等关系
作者:郑立平 王 丽
一、状态大于方法
状态是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状貌或情态,方法则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在我们长期的思维定势中,往往提到问题,就想到方法。管理需要管理方法,研究需要研究方法,教学需要教学方法,学习需要学习方法。似乎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什么“方法”,似乎一切名师、专家的成长也都是找到了什么有效的成长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需要有一定的方法、途径和规律,但是众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长,其实是一种状态。人的生活不管是多么的千差万别,但营造各自生活现实的根本恐怕还是人的精神。你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你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状态的创造与给予。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状态,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激情而投入地工作与麻木而呆滞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天地。从这种意义上说,优秀的特质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态度。
《给加西亚的信》曾让许多青年教师醒悟:把信送达目的地,靠的是忠诚敬业的心态,而不是也没有什么捷径和方法。面对工作,有些人聪明,有方法,有点子,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结果就一无所成;有的人笨拙,但凭执着,凭进取,却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事业。
正确的方法,可以加快教师的成长;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状态作前提,你自己没有努力成长的强烈欲望,即使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因为有了状态就想做事,既然想做,就有可能成功。以苦为乐是一种状态,淡泊功利是一种状态,坚守清贫是一种状态,追求卓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师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才能产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巨大张力。
同样大学毕业的学生到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环境后,不几年,有些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而有的依然还在疲于奔命、很不适应。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别?环境固然有影响,但关绝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各自拥有的发展心态。我们常说的“机遇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有这样一个真实而令人深思的故事:前几年,上海一位70岁的老人,他聪明的儿子从日本留学回国,带回了一个漂亮的日本媳妇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老人非常高兴,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使他大伤脑筋,什么问题?儿子一家人总喜欢叽里呱啦说日语,老人听不懂,很难和他们进行交流。听说有一个日语培训班后,老人赶紧去报名。负责报名的姑娘乐了,说:“老大爷,学好日语至少要用三年,而您现在都70岁了,这把年纪,还学啥?”谁知老人听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姑娘,学多了我记不住,但一天一句行吧。难道我一天什么也不学,三年以后就不是73岁了吗?”成长的心态并不随年龄变老而消失,许多人大器晚成,就是得益于有这种正确的人生心态。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圣人特别推崇的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发展生成状态。
二、反思大于苦干
“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美国的中小学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国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而且教师天生就是个反思性职业,没有反思习惯,正如上战场没有带枪的习惯一样危险。可见,反思是一个教师自身成长和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实,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教育离不开智慧,而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我们还要注意:经验是成长的财富,但是成才绝不是经验的简单相加;反思是成长的途径,但只一味的反思而不去扎扎实实干也不可取。
所谓苦干,就是耐心地干,尽力地干。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常会带有盲目性。我们常说的“只顾埋头走路,而忘记了抬头看天”就是这种情况。做任何事情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悟性、有智慧,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反思。教育要相信科学,只相信苦干的教育是教育的悲哀。一味苦干的人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但绝不可能实现自我的提升,达到理论的高度。任何成功的教育理论无不是在实践中探索后通过反思而升华。青年教师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必由之路。
反思是对自我的一种审视,既要反思成功的经验,更要反思失败的教训。一个小故事挺有意思:一位优秀的年轻人,首先选择从商,可是不久破产;接着尝试搞养殖,结果本利全赔;又去静心写作,可文稿总被如数退回。这时,意志坚强的他,真的有些动摇了。无奈之下,他就去拜访自己大学里的恩师。老教授听后,只笑了笑,说:“跌倒了,先别急着爬起来!”青年人听后,恍然大悟。是啊,跌倒了,别急着爬起来,要先看看自己跌倒的地方有什么坑坎,再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跌倒,怎样才能以后不再跌倒。如果想不到这些,就很可能会陷入继续失败的怪圈。美国印第安人至今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无论到什么地方旅游,走几天后,总要停下来。为何原因,他们说,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别让灵魂迷失了方向。曾子追求的“吾日三省吾身”,陶行知老先生提倡的“每天四问”,都是强调这种自我反思的意识。
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种优良的品质。借鉴别人,思考自己,留下精华,扬长避短,丰富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对自我的锤炼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其实,当我们静心反思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自我,站在了“我”外或比“我”高的境界了。现在,许多教师丧失教育激情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忘记了思考,他们只会被动地应付、机械地重复,一点也品尝不到教育者思考的乐趣。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进步。
三、研究大于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一个人成长的财富。但是,如果只固守过去的经验,不研究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规律,思想就会僵化、麻木,被时代淘汰出局。我们强调的研究,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一种能力,主要是指面对问题时主观积极采取的“为什么?”、“怎么办?”等的行为动态。经验是过去的知识积累,经验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模仿和继承;研究是面对新的问题,意味着主动地探索,创新和发展。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就是要确定教育教学中问题的研究方向,找到研究突破口,明确如何收集资料,知道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知道对自己的结论进行各种剖析、质疑等等。这不光是学习和记住某些知识,而是要学会在教育教学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学会研究问题和突破问题。
经验很重要,但在信息、技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只靠经验是非常愚昧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需要创新。许多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也走不出知识的贫乏与思想的平庸的框子,而一些年轻教师三五年即可在教坛绽露头角、有所建树。原因何在?就在于这些老教师只靠老经验生存,随着年龄的增加、时代新知识的迅猛增长,经验在老化、在过时、在僵化,他们过着一种递减式的生活,必然就有“越老就越不中用”的悲哀。而年轻人呢?他们的可贵就在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对教师来讲,什么是研究?研究,就是对教材的不断整合、不断挖掘、不断开发,就是在实践探索中对教法、学法的持续实验和创新,就是在读书、学习中不断使理论和思想方法得到提高和升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