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诗意的学校文化:当代学校的一种追求

作者:张世明




  学校文化是形成于学校内部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组织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来源于学校群体,是学校成员智慧、经验、精神作风的积淀和提炼;学校文化又融于学校群体,是学校成员学习、研究、教书、育人的规范和动力。充满诗意、充满魅力的学校文化能增强学校群体的向心力,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力,提升学校的整体战斗力。浸润在积极的诗意的学校文化氛围之中,每个个体的生活就会充满意义,生命就会充满活力。因而建构诗意的学校文化,应成为当代学校的一种追求。
  
  一、把校园建成“文”、“雅”、“序”、“活”的师生家园
  
  “文”体现知识。学校是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源泉,一个人置身于其中就能随处随时学到新知识、新学问。不仅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里,而且整个校园环境都能体味到学习的氛围。任何人进入校园就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学校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又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雅”指高雅、雅致,它是与卑夷粗俗相对立的。学校要体现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首先,加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提高学校美誉度。学校名称的设计要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富有时代感;学校标识要具有个性,优美精致。其次,学校的建设及其布局和谐协调,浑然一体。漫步校园,能领略到瑰丽高雅的建筑、诗情浓郁的橱窗、流彩叠翠的花圃及滋养灵性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再次,进入校园让人能感受到群体行为举止的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高尚风格,感受到师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序”即秩序,反映学校生活井井有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有节,遵守纪律,而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可循,自由散漫。“活”,就是生动活泼,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学生课余生活色彩斑斓,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师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出青春气息。文、雅、序、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组成高品位的师生家园。
  
  二、让办学的理念与教师的愿景交相辉映
  
  每位教师都应胸怀理想,拥有自己的个人愿景,有自己职业追求。作为学校领导要把这些个人意愿聚集起来,从而选择和确定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策略,科学地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和发展目标。再给他们创造成功的途径和空间,帮助他们去实现各自的教育理想,从而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摇篮。在八里中心小学写有这样的话:“教师应当是善的范典、真的化身、美的楷模,体现出‘宽容、友善、诚信、和谐”;“教师应该素质全面、方法自如、技艺精湛、效率高超、成果卓著”;“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与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教师,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所有这些都不是附庸风雅的时髦,不是心血来潮的创意,这些校园文化蕴含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包含了我校的办学个性,决定了学校的色彩、基调和方向,让教师诗意的栖居在她的怀抱里,悠然地倘徉在她的氛围里,与她融为一体,共生共长。
  
  三、让教师沐浴在“人本化管理”的光照之中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教师。过去,尽管我们也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但是,在学校管理中,还是过分地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冰冷的数字去约束教师,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过去八里中心小学就曾制定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共30余项,条款共200余条,可谓处处有规范,把各项工作一一量化。这种管理虽然规范,也有一定的实效,但这种类型的管理,管理者必须事必躬亲,每每过问,忙忙碌碌,无暇思考。因权力过于集中,管理者难以做到体察民情、揣摩民意、贴近民心,从而使管理带有主观色彩和家长制烙印。再说,过多的考核检查,过多的量化指标,过多的琐碎事务,让教师疲于应付,使教育无法休养生息,负担过重,使教师内心世界变得逼仄,导致工作的肤浅。试想,一个疲于应付,自顾不暇的人,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探索,通常只能被动接受,画猫画虎,机械重复。为此,学校本着“改革深化,责任强化、利益同化、方法简化”的四化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范》,大大削减了原来的条款,并简化了操作程序,采取淡化约束的方法,少设框框,多搭自我表现的舞台。在把教职工视作管理对象的同时,又把他们看作管理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学校目标、制度、计划的制定,参与学校的决策,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我与八小”为题的系列自我教育活动。如;“学校规划之我见”、“假如我是校长”、“我为八小添光彩”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形成了一种包含管理与被管理、外部管理和自我加压等诸要素和谐互补的超常规管理的“自治”管理模式。进而创造出了师德高尚、工作有序、环境宽松、奋发进取的理想的学校氛围。
  
  四、让教师在学习、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品位
  
  1.倡导读书,追寻智慧地生存。几年来,八里中心小学坚定了打造“书香校园”的决心,并付出实际行动,以丰厚自身的学养,为明天蓄力,力求探索一条文化自觉之路。如今在学校“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的学习型组织建构,以及由“书香超市”、“科研沙龙”、“读书、写作、投稿俱乐部”等系列活动场所形成的文化场,浓郁了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师生的精神境界。学校要求教师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每日少则读三至五页,多则不限;每月少则阅读一至二本,多则不限。在阅读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写600字的读书文摘,每月至少写一篇教学一得。这些目前已成为学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2.追求创意,刷新亮点。每月举行一次“科研沙龙”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大亮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成功地举行了57次“教科研沙龙”活动,在这一园地里,教师们在用实践引发的思考和思考凝结的文字告诉人们,面对课改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他们在研究,在实践,在行动。不少沙龙文稿,如:《课改的真正要义:教师的真功夫》、《从精神生态的视角谈教师的成长》、《倾听历史的回声》、《对课堂提问的诊断于矫治》、《化妆与公开课教学》《培养自信唤起勤奋》等分别发表在《教育艺术》、《教书育人》、《江苏教育研究》、《教学月刊》、《中国教师报》、《福建教育》上。就这样教师们研究着,并快乐地分享着。
  3.立足课改,打造创新教研的平台。(1)对比教学式教研。即采用一课数人执教,一课多人同备,一人执教等方法。对其中某个环节、某些方面、某种方法进行诊断性研究。通过这种对比教学式的教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进而让教师不断去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2)课例分析式教研。主要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为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具体做法是:各教研组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成员们首先要围绕主题学习理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