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关于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讨论实效性的思考

作者:钟正满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目前思想品德课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这种形式的重要环节——小组合作讨论显得尤为重要,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组合作讨论的收效不大。本文将从原因与对策两方面人手,对如何提高思想品德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小组合作讨论效果的原因分析
  
  1.讨论小组机械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但由于有些政治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不够理解,结果导致分组简单和机械。如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对于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相对固定,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讨论内容质量不高。有的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如有一位老师在上《身边的诱惑》时,设计“你身边有诱惑吗?有哪些?”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显而易见学生不用讨论也能说出来,还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另外,有些老师设计的讨论题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不利学生讨论,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对付而已。
  3.讨论次数频繁。在有些思想品德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的次数过于频繁,从而失去了小组合作讨论应有的功能。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珍爱我们的生命》时,从刘翔奥运夺冠进行讨论得出生命的价值开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到最后讨论如何珍爱生命为止,期间总共讨论了7次,学生讨论的兴趣不断降低,而且因为次数过多,导致每次讨论的时间不足,结果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教师便终止了学生的讨论,致使讨论流于形式。
  4.讨论指导边缘化。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的角色,可是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就是在教室里踱着方步,或者干脆坐着旁听,置自己于讨论之外。即使在听了小组汇报后,也只是用“很好”或“还有吗”等无意义之类的言语,没有引导学生把问题往宽度和深度方向发展。小组合作讨论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讨论还存在如小组中讨论的个别化、讨论的随意性等。
  
  二、提高小组合作讨论效果的建议对策
  
  1.合理分配讨论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最好是4—6人为一组,并且贯彻“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具体操作是:
  (1)均衡搭配。在初定小组成员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组员的结构进行微调和优化。原则上一个小组内,学生的成绩好差、能力强弱要搭配;性格外向与内向要搭配;男女生要搭配,力求在男生的活泼与女生的稳重间找到一个最合理的支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凸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让学生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组与组的力量要相对均衡,否则,就会出现整体素质高的小组合作讨论热烈,而整体素质低的小组连讨论都开展不起来的情况。
  (2)分工明确。为了保证小组合作讨论不会成为某一两个好学生的“一言堂”,小组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等,各司其责。
  (3)角色轮换。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等要经常轮换,以保持小组成员的新鲜感,使他们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与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道理。
  (4)拓宽空间。在小组内合理搭配成员之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空间搭配也要合理,要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由“秧田型”改为“马蹄组合型”。因为“马蹄组合型”的多元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面对面地相互交往,扩大了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了师生讨论的自由度。
  2.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要使讨论富有成效,交与学生讨论的问题首先必须有讨论价值,其次必须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为此,我们政治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目时要注意:
  (1)问题的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靠个人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没有让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的必要。如“你身上有什么不良情绪吗?有哪些?”这样的讨论题不要设计。
  (2)问题的难度要大众化。问题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真正参与讨论的场面;问题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层次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讨论没有什么意义。
  (3)问题的内容要精选。所设计的问题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尽可能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或现实生活问题。如上《青春误读》时,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上初中了,觉得自己已是一个大人了,但妈妈事无巨细,总是象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我,什么都要管,唠唠叨叨,好烦!我该怎么办?怎样才算是大人呢?这样的讨论话题与学生生活相关,使学生既感兴趣又有话说,从而增加了参与度与合作率,提高了课堂讨论的效能。
  3.适时把握讨论时机。为了使小组合作讨论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应将小组合作讨论用在刀刃上,及时把握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1)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在得出“艰苦奋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这一结论之前,组织学生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为话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的道理。
  (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比如;在讲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时,教师通过举学校纪律、交通规则、球赛规则等例子之后,学生对自由与纪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还不够理解,头脑中还向往世界上有绝对自由。此时,教师设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鸟和鱼是否有绝对的自由?”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这一关键知识。
  (3)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当教学中出现疑难问题,其理论性较强,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比如:在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时”,设计“因为读书是我的权利,所以我想来就来,不来就不来,对吗?”这一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通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基本上统一了认识,也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
  (4)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如有一位老师在上《我的肖像我做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