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析历史探究教学的本质

作者:陈志刚




  首先我们看一则案例:
  “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例
  本案例讲的是我国唐朝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教师从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导入,引出主题——和同为一家。老师提问:“唐朝时,我国民族关系十分融洽。一位唐朝汉族的皇帝(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呢?”引导学生看书找答案。(下略)“在这众多民族中,有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叫吐蕃,它和唐朝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你想知道它的情况吗?”老师再进一步引导:“有个小组课前已经作了准备,那么今天我们就请他们做主持吧。”
  主持组同学介绍吐蕃概况,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然后向全班同学提问:(1)文成公主入藏有哪些重要影响?(2)我们如何看待文成公主入藏?(下略)
  其他学习小组提出了公主入藏后的生活状况如何,布达拉宫相当于中原皇宫的哪一部分?文成公主入藏给西藏带来了什么等问题。
  知识竞赛小游戏:主持组课前设计制作好有关本课的知识问答,各组派代表上台。依照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和“幸运52”模式,在1分钟里快速作答。
  教师小结: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朝的民族关系真正是“和同为一家”。密切的民族关系巩固了唐朝政权,也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上述案例,是当前历史教学界推崇的探究教学形式。对此案例,有评论者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提问的开放性、延伸性和探究性是其特点”,“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起到了知识内化的作用”。真是如此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是历史探究?历史探究的本质是什么?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教师的指导不是以现成的结论去帮助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困难,提供探究中所需要的服务,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要点,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愉快等。历史探究的方法可以是观察、讨论等发现式探究方法,也可以是“直接面向图书馆、互联网或有关成人查询有关资料”的接受式探究方法。在探究中,低层次的探究活动是从材料中直接获得所需的信息,学生顶多进行一些比较、归纳、分类等综合整理活动。更高要求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必须从收集或所掌握的材料中经过鉴别筛选,以此为基础,通过周密的推理、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内容要适度,遵循引起兴趣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探究教学的本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学生学会历史思维
  
  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所关注的是一个业已成为过去的存在,要探究、了解过去的事实,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进行间接推理,在史料中寻找历史本真与历史启示。只有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史料、分析史料,进行历史探究,才是唯一能将学生带人探究历史奥秘的途径。历史学科是一门主客观统一的学科,历史中的基本史实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史家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及认识问题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历史课标要求大胆设计没有答案束缚的开放性问题,以开放的态势来学习、理解历史,更好地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历史思维。历史是一门思辨的学科,思辨意味着观点的对话与碰撞。如果没有不同观点的对话与论争,也就无所谓“思辨”。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探究教学中要尽量设置开放性问题,同时教师提供的或学生搜集的材料一定要全面,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认识的升华,真切感受人类历史所蕴涵的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最终学会思考、理解、追问。
  历史的理解是多元的,采用单一的观点、一两段材料,企图让学生去研究,形成正确的史学认识是不可能的。历史思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必须在众多矛盾的史料中努力追寻历史解释、理解的合理性。一般说,一个历史事实越简单、越清楚,越可以证实,那么从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用处越少。历史学是探讨人类思想和经验的,充足的史料,尤其是正反观点的史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索、对话、讨论、体验、探索,主动去构建问题,才有可能形成学生历史意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学生看书得出答案。主持组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确有启发性、开放性,然而学生探究所依赖的背景知识有哪些?一是教科书,一是主持组介绍的吐蕃概况、和亲故事内容。这些知识内容过于简单,对深刻探究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及评价无济于事。学生通过这种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形成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历史眼光。所以,上述案例的学习内容过于直白、浅显,缺乏观点的碰撞,根本不是探究式教学。
  当前有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参与动手,就能保证探究教学的实现,这是对探究教学的一种误解。尽管学生参与动手活动是值得的,但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投入到探究中。上述案例中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以课本知识为根据设计题目,让学生抢答,表面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实际上仍以掌握书本知识为目标,并没有锻炼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进行历史探究,必须了解某一事件、现象发生的背景、条件。如果对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知之甚少,进行所谓的探究就成了一种形式之举。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历史眼光。
  
  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一种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与方法,它在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的启示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从而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历史是一门人学,必须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中来理解人和历史。理解了人,就理解了历史;同样,对历史的反思会有助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学习历史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中,进行选择和解释,在心中重建历史,形成正确分析、看待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
  英国历史教育家李彼得说:“历史的有用是在于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改变我们对现实、对于人类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们能够有去改变想达成的结果的机会。”透过历史,我们可以获得广阔的人生视野与阅历,有助于我们智慧的生成。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从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正视社会问题,养成合作精神及良好的公民的素质。历史意识的养成仅靠接受式学习是无法做到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借助丰富的历史事实、材料去思考、理解、分析社会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