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中小学课堂小型化教学的一般实施要求与基本组织模型
作者:吴良根
没有能反映在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实际操作时,课堂里的交流活动往往会处于失控状态,或者会因为时间的原因不了了之。这会降低交流的质量。
模式B:对不同材料进行的协作学习
这种教学形式的组织要求是:不同的协作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重新分组,使新的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带来已经完成的不同的任务,这时再进行新的组内交流。即:
组1(生1、生2……)——新组1(生1·1、生2·1……)
组2(生1、生2……)——新组2(生1.2、生2·2……)
这种协作的形式适用于容量较大、浏览性强、难度适中的课堂。这种形式也最能体现出通过组内协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特征。在很多情况下,如果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并且这些任务不是属于精讲与深化的内容,只需要达到浏览——概括——明了——记忆的目的,采用这种模式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为了有效地组织这种模式的小型化教学,显然要注意做好这些工作。
1.每个小组的任务必须明确,并且每个小组完成的任务合起来就是整个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这实际上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任务的合理化分配不但可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可以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对全班学生实施分层次的教学。
2.成功地组织第二次的协作学习。重组以后的协作学习实质上是同学彼此之间互为师生,交流学习成果。交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时计划能不能顺利地完成。
3.做好因材施教和补差工作。这种形式的学习组织根本上要求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独当一面。因此,从积极的一面看,它能够逐步消除学习差异;从不利的一面看,教师和协作伙伴如果不做好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补差工作,就会影响班级本课时内容的学习质量。
模式C:对学习结果进行开放式控制
这种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小型化教学活动之后。每一个小组、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强调对全班学生提出一致化的要求。
开放式课堂对讲授的依赖性很小,而对学生的小组协作行为的依赖性却很大。原因在于,越是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越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比如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协作小组为单位,担负对某一课题的分析、调查、研究、总结等,并在全班范围里说明、示范、交流。下列教学组织活动都应该是一种开放式控制模式:
1.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在课堂环境中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集体辩论(对有分歧或多种解释的问题,在小组之间展开辩论,以达到充分表达、充分交流的目的);
3.广告宣传(让中小学生结合课程目标,参与制造校园或社区等环境中“教育文化气氛”);
4.学习和读书竞赛(就教材内容或课外教育读物的学习展开竞赛)。
在开放式控制模式中,学生的小组协作伙伴通常应该固定,也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扩大小组协作的规模,或者重新组合。
模式D:对学习结果进行集中式控制
对学习结果进行集中控制的模式并不等同于对相同材料进行学习的模式。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小型化的课堂教学以后,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明确的、一致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大纲有明确要求的原理掌握、观念形成和技能训练等内容的教学。集中式控制模式最重要的课堂组织要求在于:在每一个小组进行了全班的交流之后,教师必须安排一个集体讲授或总结强化的课堂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被事先安排,但各小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却可以是有所不同的。可见这种模式最典型地体现出了小型化教学模式与全班集中讲授模式相互补充的特点。在课堂的前半段采用小型化教学,最后再回到集中讲授模式上来。
模式E:学生独立进行的小组学习及F模式:在教师参与中学生进行的小组学习
学生独立进行的小组学习通常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也可以是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进行。在需要学生独立协作的课堂当中,教师的任务往往只是帮助解决一些随机出现的问题,并在集中交流阶段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小组学习,并不意味着对他们放任不管,教师应该通过任务和成果检查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间接调控。教师可能还不太习惯于让别人进入他的课堂,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集体形式的课堂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通常也很有效。实践证明,学生非常乐意在一节课当中与更多的教师相处。
有教师参与的小组学习形式通常出现在下面两种情况:①学科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似乎不太习惯小型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使在小组中给每个人都分了工,他们也往往会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通常会出现效率不高、学习抓不住重点、不善于表达小组和自己的见解、不善于与教师在活动上取得配合等问题。这时,让更多的学科教师参与到这些协作小组当中,起示范和指导作用,往往能使学生之间迅速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关系,养成协作的习惯和能力。②技能训练阶段。中小学学科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较多的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技能训练大部分情况下是在小型化教室(微格教室)里以小组形式完成的。光靠一个教师,指导力量明显不足。因此,更多的学科教师的参与往往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小学的课堂中不一定只采用上述六种模式中的一种。这六种模式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叉,构成多样化的小型化课堂。它们是所有的小型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基础。但是,不管组织形式怎样改革与发展,有些规律与原则却是不能改变的,也是必须遵循的。第一,任何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不能违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导人未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规律;第二,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必须讲究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真正使学生学会学懂;第三,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格的培养;第四,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必须符合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在系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第五,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不能违背一定的教学原则,如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美]w.James Popham著.董奇等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念与实践,2002,3
[5]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