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问题情境”的建模范式解读
作者:朱旭平 徐旭琴
大小。
3.解释应用、体验数模价值。新的模型通过解释、评价就自然地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并化作学生自己的解题经验,这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同时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拓展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案例3:《面积和面积单位》
1.链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分别和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差不多。
2.开放测量。同桌共同确定橡皮正面、A4纸、黑板等一种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再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并填写实践表(见表1)。
3.报测量情况并小结,呈现测量时有多种方法,交流如何根据物体的面积大小选用合适的单位。
【思考】用生活的表象及时解释、链接、融合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模型,这是物理模型向化学模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合过的模型)转化的过程。同时通过开放测量,创造协作探索的时空,及时应用三种单位模型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中对测量方法、选择合适单位进行经验总结,使之转化为学生心中牢固地、精致地生活经验。
三、研究成效
1.成功地把建模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国内外一般将建模教学只作为大学、中学中培养精英学生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发展的逻辑体系提出模型建构的多角度、多层次性及建构的“度”等新观点和方法。
2.提出了基于“问题情景”的建模教学范式,用一次建模、二次建模理论和辩证、运动对新教材注重创设生活情景和旧教材注重解决数学问题两者进行有机地整合,提出情景是生活表征和数学问题的自然镶嵌的新观点及创设方法。它对小学数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系统构建及引领作用,有利于体现教师指导者、合作者、帮助者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解决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从具体的教学资源(问题情景)和教学行为(教学范式)落实生活化,有效地扭转了一些浅层次、表面化、口号式的泛生活化现象。
4.抽象、变化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力地提升,初步形成了建模思想,初步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品味生活,初步实现了从生活情景向数学问题、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接受学习向主动建构学习的过渡。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班(共有600人),能比较合理地抽取数学信息、整合信息、提问、合作、系统构建知识结构等建模能力指标明显发生了变化,基本符合这些指标的人数比实验前多300多人。
参考文献
[1]学校数学:必要的抽象[J].人民教育,2006,3-4.
[2]孙晓天.生活,“发现”的载体[J]人民教育.2006,3-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