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以“磨课”为载体的骨干教师研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孙衣云




  以“磨课”为载体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合作备课,跟踪实践,微格反思,再度实践。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与教师亲密合作,发展学与教的策略,教师则一面从事实际教学,一面从事教学研究。一面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在职教育,而且将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阶段:合作备课
  以小组(包括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单位,重点围绕一个主题,确定一位上课老师,一个教学课题。组内成员围绕相关课题多向寻找各类教学资源,追求“众人拾柴”的效益。在形成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全组老师有针对性地“说辩”,共同探讨,权衡优劣,形成优化方案。
  现以“认识图形”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这一课作为课例,确立以“真情、和谐、朴实”为主题的研课活动,谈谈具体的做法:
  实践描述:
  1.为什么选择这一课?
  能否尝试用新理念作支撑,把“真情、和谐、朴实”落到实处,把《认识图形》上成一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为此,定出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感知它们的特征,并根据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别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拼图。
  (2)感知“面”在“体”上。
  (3)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这一课的几处辩点。
  在说辩环节,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情的定位。《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继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教科书是从立体图形上描(画、印)出简单的几何体的面人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并感悟“面在体上”。教学要从“立体到平面”,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另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获得。
  二是“动”与“静”,“放”与“收”的处理。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要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整堂课的设计在活动中进行较好,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知识。教师要组织得当,处理好“动”与“静”,“放”与“收”,营造一个既活跃又井然有序的课堂。
  
  第二阶段:跟踪实践
  全体成员参与课堂听课,并做详尽的“笔记”,但课堂中的许多事件往往稍纵即逝,传统的现场观摩难以把握教学全貌,实录可提供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可从录像中全方位察看课堂的生成动态,及时获取课堂中各种信息。把每堂课以录像形式记录下来,以供第三阶段使用。
  实践描述:
  
  第三阶段:微格反思
  课后,教师们围坐一堂对该课进行探讨。首先由执教阐述课的设计意图,对上课过程进行认真的回忆与思考,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再播放实录,深入剖析课堂。参与教师及时地就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
  实践描述
  第一次跟踪实践后,我们发现这节课虽然在集体的智慧下做了精心设计,教学中注重寓教于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注重运用新的教学、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数学,整节课可谓注入了新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这节课也存在许多问题。
  1.问题一: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片段描述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积木(说话间师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积木随手搭起一座房子),小朋友想不想玩积木?
  生眼睛一亮,激动地喊:想!
  师:想玩,必须说出这些积木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
  师举起一块长方体积木问:这块积木是什么形状的?
  生齐声答:长方形。
  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师一愣,举高积木,加重声音: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块积木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生仍答:长方形。
  师一时不知所措,只好提示学生:小朋友,这块积木是长方体。
  师又举起正方体的积木:这块积木是什么形状?生齐答:正方形。
  (2)评价·建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分析时对原有的知识基础我们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分析,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
  
  教材中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在第一册立体图形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但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有一定的了解,对他们来说区别这几种图形一点儿也不难。而立体图形虽在第一册已学过,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也是立体图形,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仍然比较陌生。在教学时,教师就因太注重教材的编排特点,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状态”,在课始直接复习立体图形,当教师拿出长方体积木问是什么形状时,学生很自然地把长方体说成了长方形。当学生说成长方形时,教师提醒是长方体,可学生还继续把正方体说成正方形,可见,平面图形在学生的印象中有多深刻。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思维习惯,课始直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跟平面图形打招呼,再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找找平面图形,让学生边说、边摸过程中,不知不觉感知面在体上。这样的设计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也就不会出现“形”、“体”混淆的现象。
  事实上,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研究学情,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以学定教。一个成功的教例应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尊重学生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有效性、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问题二: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和静?
  (1)片段描述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多次放下去收不回,课堂秩序显得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
  (2)评价·建议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案例教师巧设情境,精编活动,孩子们主动探究、各抒己见,使课堂不再沉闷。在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滚一滚、摆一摆、摸一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