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长

作者:杨土良




  [摘要]学校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本文从校本教研的原点去追寻,从实践维度研究提升教师,运用“关注常态、案例剖析、反思生成、对话推进、主题引领、课题研究”等策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生长。
  [关键词]校本教研 实践性知识 策略生长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学校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的原点到底在何处?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起点到底在哪里?为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使我们的教师“具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即教室里、课堂上)善于把那些明确的知识加工为符合不同学生认知风格、情感需要和个性特点的知识的能力和智慧”,我们在校本教研的原点上下功夫,在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上做文章,具体尝试运用如下策略。
  
  一、“关注常态”。落实教师实践性知识基础
  
  当前的教研活动,过分地追求完美,崇尚精品,以至于作秀,一线教师往往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而回去后却无法实施。我们从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着手,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关注常态课堂,关注真实课堂,加强调研与随堂听课,随时掌握教学实施情况,落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基础。
  一是经常性地开展调研活动。组织调研组人员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专题调研,发现问题一起把脉商讨,提出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教学总体思路,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彻底改变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的旧习,从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等。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开展,应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审查、筛选,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监控。
  二是以常态课开展教学研讨、观摩等活动。不搞表演、作秀,不要嬉笑热闹的课堂,更不要华而不实的教学,研讨课没有刻意粉饰,没有精心打造,在平平淡淡中透出真实。倡导立足于课堂,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体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每一位学生。
  三是学校领导每周进行不定期的随堂听课。听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反馈,肯定成绩,提出意见,并进行“五认真”工作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意见。通过这样的活动,给教师一种压力,同时也给教师一种动力,更为重要的是,管理者和教师们一起,从基础做起,发现那种习以为常的平时被忽视的优点与缺点,落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基础。
  
  二、“剖析案例”,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
  
  让老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思考、研究与讨论,以此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以教研组为单位从教研活动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组织集体讨论,将案例中的亮点挖掘出来,活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地加以深化。时而,也选取有关材料上的教学片段组织剖析。教师通过案例剖析,对教学的体验得到再提升,超越原有的行为、习惯,建构起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思想、智慧产生碰撞,生成新的问题。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筛选、汇集,编成案例研究集子,推广教师们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素质和实践能力,激发工作的热情。
  “案例研究”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了教师分析、研究的良好习惯,使抽象的教学理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三、“反思生成”,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
  
  反思生成是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又一生长点。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的各种问题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们大都不能清楚地描绘它,因此无法形成书面文字,也无法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来掌握。而通过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生成,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我们要求老师们撰写教后反思,哪怕是短短几句,只要是深层剖析: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地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人措手不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在课堂教学所有事情中,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我将如何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等等。通过上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自身实践性知识结构。
  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尝试把自己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比如说,可观察这样一些内容: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有多少?讲话的音调怎样?体态语言是否丰富?在教室里是怎样行走的?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等等。
  通过这样的反思、生成,不断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让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四、“对话推进”,拓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空间
  
  校本教研活动,要防止“走过场”,实现真正的对话与沟通。倡导教师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对不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改理念的设计与做法,敢于批判。同时,重视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听课、交流、研讨,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找出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再通过实践去解决。变传统教研“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为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课改所涉及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教研主题,以对话交流研讨活动为教研主线,构建“多人言”、“齐参与”的互动式教研模式。
  同时,建立起“集体备课”制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组织实行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增进平时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师之间互动与研讨。活动中,有中心发言人,并注意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方面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全体成员再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及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参与式讨论,倡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教后反思”的备课组教研策略,重在个性化修改,突出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不定期的开展各年段的教研沙龙活动,组织各组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之间就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安排、难点如何突破、教学方法如何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对话研讨、各抒己见,在这样相互切磋、对话推进的过程中,达到真正理解课改精神,追求完美的境界,拓展实践性知识空间。
  
  五、“主题引领”。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层次
  
  为了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层次,围绕教学调研、随堂听课中发现的真实问题,将其作为提升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并展开活动。我们围绕主题组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研究活动。比如,在一次以语文教师为主的主题研讨会中,把语文教学中“如何整体感知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