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长
作者:杨土良
文”这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教师们结合新课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就新旧教材中的不同文本以及不同的课型为例,参与讨论的教师各抒己见,为如何“整体感知课文”献计献策,在主题式的研讨中增长教师实践经验。
有了“主题”后,教师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一个主阵地,每一次教研活动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同样是在“追寻新课程”的主题背景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在校本研训时把这一主题作为活动讨论的议题。在活动前,要求教研组成员都要围绕主题撰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交流时有的教师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对问题的预设;有的教师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的质疑的质量;还有的认为,有效的问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抓手,实行步步紧逼追问的策略……下笔成文,这样作就是在梳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实践知识的升华做着酝酿。
主题式的研讨并不是“空对空”的大发议论,而是针对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问题展开的研讨。比如我们针对课时内容安排中的问题,围绕具体的课例《掌声》、《假如》等,对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如何分配作了阐述。虽然研讨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迥然的意见,但研讨的结果是一致的:第一课时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不能为了“精彩”或是拔高教学要求或是支解文本,不能求全求美。在研讨会后,许多教师都在上课、开课中注意了第一课时的问题,真正使“研”变成了“用”,有效地推动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层次。
六、“课题研究”。超越教师实践性知识境界
在“主题式”的教研活动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自然成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升华与超越也要通过课题的研究。
一是把难以解决的问题变成“课题”。校本教学研究尽管是大众化、群众性教学研究,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活动,应该具有必需的学术品质。例如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喜欢写作、畏难写作现象。在校本主题研讨活动中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把教学中的一线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形成《“活动式”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课题研究中。立足学生的生活,激发习作的兴趣,使习作成为“放飞童心,抒写生活”的快乐之事。由于课题解决的是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其成果能物化。教师直接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后,学生的习作状况大有改观。
二是把实践性的知识升华成教育理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转化为教育经验成果,可以把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传承给别人,也可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把个体的实践性的知识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化为教师群体所共有的资源与财富。此时的校本研究活动,应引导教师开展调查、实验、总结等实践活动,把教师组织到教育科研队伍中来。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些主题式的研讨后,再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进一步梳理成果,把实践性的知识升华成教育理念,我们申报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超越了实践性知识境界。
我们在校本教研的原点上下功夫,在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上做文章,从实践维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取得初步成效。校本教研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教师们的实践性知识自然生长。
(栏目编辑 陈光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