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作者:郑玉宝
一、四段式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构想
二、四段式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步:感知(自主定向——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把握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其中重要环节是: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四段式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电教媒体等手段,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自主定向,即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的基本方向,使学生学有目标,攻有方向。学生的学习目标不能由老师不顾实际的强加给予,那么学生该如何才能有效地“自主定向”呢?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老师的提示指导。这里之所以提出老师在自主定向中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理解的片面化。如果没有老师参与指导的自主学习,那将是盲目的,形而上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借助老师的背景提示,文本中的助学系统以及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作初步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理解。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确定学习的基本目标。在“自主定向”的过程中,学生初次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目标逐步被明确,并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如《小石潭记》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通过《黔驴技穷》的成语故事和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简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情绪,抓住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所在,把握文章情感基调。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在教师指导和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通晓文章大意,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写景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文章抒发的抑郁忧伤之情。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文章。
第二步:发现(激发疑问——主动探究习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研讨,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意后,往往会在文本内容、文本表达以及文字含义等方面产生疑问。学生自学课本,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引导学生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教材,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观点。为此,要通过讨论、辩论、论坛等途径,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表露和发展,对他们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予以肯定,并据此加以引导,共同探讨,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讨论和筛选,讨论得出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凡是有悖于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较长,如果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肯定会无所适从。在教这篇课文时可从文章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只提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由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向标,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这一环节的核心。教师通过让学生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
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阅读兴趣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自然会造成所提问题在层次高低、难度大小上的差别,这就需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每个人的问题进行合议界定,从而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当前探究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深或浅的偏差,提醒学生在合议时,要考虑到一般同学知识摄入的背景和总量,还要考虑到一般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努力追求用设置的一个问题伴随语文知识获得过程的始终,将文章所呈现的语文知识有机地挂靠在这一问题上。经过小组合议确定出最想探究并解决的问题,也就当然地成为学习哪些语文知识,感受哪些人文精神的依据。
第三步:理解(合作交流——主动建构内化)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常用的办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教师适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拓展视野。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展开讨论。
对学生而言,这是学习语文最需要实实在在行动的一个阶段,学生将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中去有针对性地阅读,展开较有深度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大凡善于作探究性学习的学生,除了具有通常的独立思考的基本学习态度外,至少还有以下三种标志:一是善于利用图书资料。这样的学生,语文学习往往会延伸到图书馆、阅览室。二是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上网筛选信息和下载有用资料,研制课件等。三是善于与他人合作。如共享他人查找的资料,与他人一起甄别优劣,辩论是非,对较复杂的问题,则将探究的任务分工到个人,以后再集体整合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原则是“文本对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寄予两方面的期待。
第一,期待学生对文本内容恰当解读,对文本精神世界充分开发。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作者在它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和假设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对学生而言,既需要把自己设定在“倾听者”的地位上,也需要及时地进入“交流者”的角色。“倾听”,就是尊重文本作者原始的主体性,这是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应有的健康心态。“交流”,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唯其如此,文本的真正意义才能因学生的主体解读、主动建构而生成。
第二,期待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开发。文本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