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型”走向“综合型”

作者:曾素林




  [摘要]单一型教师与综合型教师在内涵、特征及形成原因、产生背景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实施素质教育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单一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具有迫切性。实现这一角色转变的可行途径包括:转变课程观与教学观、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教师之间合作、改革师资培养方式。
  [关键词]单一型教师 综合型教师 途径
  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创造型和反思型教师;从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等。实现这些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而言,实现从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具有基础性、先在性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它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热门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单一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及形成原因,接着探讨了综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及产生背景,继而指出了从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的迫切性,最后提出了从单一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的可行途径,为综合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一点思路。
  
  一、单一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及形成原因
  
  我们这里所指称的单一型教师,主要是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角度而言的。相对来说,这类教师仅拥有单一学科的知识,并在教学活动中仅注意从本学科知识角度进行施教,而对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则不予关注。这类教师的特征表现为四个“单一”:知识结构单一,即对本学科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不太了解,这是单一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教学内容单一,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其它学科的知识可能一一略去,忽视学科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这个特征是前一个特征的必然反映;评价指向单一,即对学生的评价仅指向学生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对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发展情况不加以考虑;工作方式单一,即不重视与其它学科教师的沟通合作,工作方式往往是单打独斗、单兵作战。
  从传统来看,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涉猎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书籍。这导致教师处在单一、封闭、被动的状态之中,缺乏适应外部变化的知识与能力。
  单一型教师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传统分科课程结构模式的结果。自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为适应班级教学的需要,传统课程结构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每位教师一般仅负责一门课程,这种状况有可能持续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其次是传统师资培养方式的结果。由于学校里的教学是分科进行的,因此,师范院校对教师也分科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方式有利于教师精通本学科的知识,但弊端是导致教师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不良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我国,“文人相轻”的说法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教师历来显得清高孤傲,独来独往,不愿过多参与人际交往活动。这种传统使得一些教师不太愿意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第四是教师自身观念的束缚。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有的教师固步自封,缺乏危机意识、自我发展意识,不主动去扩展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五是继续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的更新、补充,而忽视综合知识的吸收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是否有用”来选择培训内容,而缺乏前瞻的眼光和长远的规划。
  
  二、综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及产生背景
  
  素质教育的推行以及课程的综合化都呼唤综合型教师。那么,什么是综合型的教师呢?我们主要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角度来看,综合型教师是指这样一类教师,他们既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又有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与单一型教师相比较,综合型教师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四点:知识结构合理,即既精通一门学科知识,又了解相邻学科知识,具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综合型教师区别于单一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教学内容综合,即注意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评价指向综合,即不仅只评价学生本门学科的发展情况,而且能结合学生其它学科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提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方式注重合作,即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协调和合作,能结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进展情况,恰当地安排本门学科的教学活动,达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比如文学、音乐、绘画、历史、地理、数学、化学、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科知识的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因此,综合型教师更能够受到学生欢迎。
  综合型教师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都要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就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模式,改变了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综合课程需要综合型教师来承担。其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迫切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因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说到底是在于教师能否转变角色和观念,能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再次,对关联课程的研究呼唤综合型教师。“关联课程”(correlative curriculum)是指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以往人们大多仅从单个学科的角度编制课程。而编制关联课程,就不能仅从单个学科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它与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使这些学科的逻辑结构和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互相配合,以发挥教学的整体优势。关联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排列顺序和进度有所了解,具有“跨学科”的眼光和思路。相邻学科的教师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共同研究教学问题。第四是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它对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是综合型的教师,否则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