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徐培林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处于改革前沿的阅读教学改革,不断地推出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为什么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呢?
1.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存在着“以对语言的研究取代对语言的学习,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对语言材料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失误,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改革,开创一条新路,就成了当务之急。
2.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教师吸收人类文化和教育的先进思想,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始创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体验学习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由于体验式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国内外许多小学在体验教学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合学校“潜能教育”的办学理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新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为本的理念。体验式阅读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德朗特里认为:教学民主的真正含义是“教师与学生就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等问题,共同作出决定的课堂风格”。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认同教学的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明确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向清楚,兴趣浓厚,从而沉浸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之中。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时也是参与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味、揣摩、领会,终于悟知、悟情、悟理。学生主体在品读中升华,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特点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过体验感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1.情境性。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开始的阶段。”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应创设典型场景,充分利用形象,激起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训练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2.参与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即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选择学习内容,运用恰当的学习评价。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获得自主的能力。而自主性是一种积极的动机,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不但会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且能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3.发展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得对文章情感、内容和审美独特而积极的体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发展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创新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进取,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对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创新,锐意进取,不因循守旧、不满足现状、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勇于抛弃说教和灌输,努力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激起学生对新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联系生活。叶圣陶先生指出:“学语文,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越逼近原型,理解越快、越真。对于课文中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而对某种缺乏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去亲历,加强体验,促进感悟。如《捞铁牛》一课的教学,可结合这样一个小实验: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桶水,一个铅球(或石块)。先让学生把铅球放入水桶中,然后从水桶底拿到水面,再把铅球从水面拿出水桶。如此反复几次,感受到铅球在水中和水外的重量变化。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浮力这个概念有了形象的感知,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兴趣浓厚,达到了良好效果。因此,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积累,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角色扮演。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如在教《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狼和老山羊。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狼”从装出伪善的面孔到露出凶恶本性以及“老山羊”不轻信花言巧语,一步一步地识破狼的诡计、凶残本性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3.展开想象。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关键处进行拓展,运用想象,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强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升华情感体验。如在《生死相随的海鸥》一文的教学中,可多处运用想象体验,当小海鸥的叫声惊动了其他的海鸥,他们成群结队地赶来营救时,可想象这一场面的气势;在写到只有一只海鸥与受伤的海鸥生死相随时,可想象它们是什么关系;在两只海鸥随波而去时,可想象它们的结果……通过想象,使学生与海鸥一起飞翔,与海鸥一起受伤,与海鸥一起随波而去,与海鸥一起体验感悟友情与亲情。
4.补充资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而且他们与作者所处的年代不同,所以在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文本都有相当大的距离。要让学生真切体验文本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就成为了教学中的难点。因此,适时适度的补充相关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走”完长征的婴儿》一文时,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除了让学生品读文本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外,还可以补充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深入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体验感悟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在彼此交流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才能较深刻地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