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作者:孙 勤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科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正如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认可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的:“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须。”地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由地理学科教学的特性决定,地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地理内容为中介,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主要途径,辅以地理研究性学习和各种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贯彻“两全”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地理教学绝不等于单纯的地理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心为一体的教育渠道,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探讨素质教育各要素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一)地理教学与德育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体体现在: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地理学科作为落实“两史一情”教育的相关学科,其德育内容主要有:
1.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地理教学中,把爱国主义作为理想教育的起点,把以培养爱国情感、振兴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中也做了明确规定。地理教学中许多地理事实材料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诸如黄山、漓江等秀丽多姿的名山秀水,象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典园林、故宫、长城等人文景观,都能促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从认识家乡、认识祖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特别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家乡的发展变化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使之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有血有肉的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达到很好效果。
2.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节有关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说明了运动和变化规律;内外力作用内容通过内外力作用分析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通过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缓慢改变,最终产生质变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内容教育;通过板块理论形成和发展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教育;再如通过“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通过贯穿地理教材始终的人地关系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普遍联系规律的教育。总之,通过对地理教材的挖掘,并将之融于地理教学之中,从而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正确的人地观是品德素质典型表现。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为了实现党和国家制定的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理学科在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地理教学内容中一条贯穿在教材中的主线就是人地关系。教学中通过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内容的分析、讲解或参观家乡环境的变化,如太湖、淮河等污染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估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明确任何轻视环境作用,置环境对人类影响而不顾的个体或群体行为都会受到环境的惩罚,使人类走向灭亡。这样可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能使学生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二)地理教学与智育
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起重要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1.地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理知识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知识,是形成学生智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识是智育的基础,技能要以知识为指导,而思维和能力也是结合知识来训练和培养的,因而要特别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首要任务,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会地理观察,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地理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想像、观察、记忆等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思维是智能素质的核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地理思维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本质联系在人脑中的概括和反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教学时,指导学生将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或者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等人文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和死记硬背现象。地理知识内容极其丰富,知识面极为广阔。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从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去进行地理思维。地图是获取地理知识重要源泉,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所以要指导学生读图并进行思维。在地理课上,学生通过对各种地图的阅读、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魏格纳的 “大陆漂移学说”就是在长期观察地图的基础上,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相似性,并进一步研究两岸的地质构造,岩层和古生物的相似性创立的。
[2]